“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我想來這片紅土圣地看看如今的模樣。”冬日時節,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迎來一批又一批研學人員和參觀游客,一幅幅珍貴照片、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個個動人故事,讓游客近距離了解革命歷史,感悟長征精神。
“紅色傳承看贛州”2024重點媒體采風行。
12月10日至12日,“紅色傳承看贛州”2024重點媒體采風行活動走進贛州,采風團在一路追尋中,深深感受到這片寫滿忠誠和信仰的紅土地上,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
紅色,是贛州這座城市的基因與底色。在這片紅土地上,共有各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413處515個點,205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列入省級革命文物名錄。全市已登記的可移動革命文物15493件(套),紅色標語3339條,有7家革命博物館紀念館。
夯實紅色“家底”,可以更好地發揮贛州紅色資源優勢,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6月19日,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贛州分中心掛牌成立。
為精準摸清底數,近年來,贛州積極開展全市紅色資源調研普查,完成兩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核定與公布。編制全市紅色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行系統性部署安排。今年6月,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贛州分中心掛牌設立,以平臺建設為主要抓手,有效加強了紅色文化研究的系統謀劃和統籌指導。
紅色資源記錄不全、保護不善、利用不夠鮮活怎么辦?為解決現實難題,贛州將啟動紅色資源數據庫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轉型。同時,對這些紅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編寫出版《贛州市紅色文化資源系列叢書》。
搶救一批、保護一批、提升一批。贛州投入專項資金,并出臺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撬動政府財政、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保護修繕,一批瀕臨損毀的紅色文化遺存得到搶救性保護,興國革命烈士紀念館、寧都起義紀念館等相繼改陳提升。革命遺址有了新模樣。
11月12日,贛州市紅色資源保護發展中心調研中共贛南特委舊址項目。
如今,遍布全市的紅色資源逐漸“活”起來“火”起來,成為散發著革命榮光的一張張“紅色名片”。
“贛州的紅色資源多而散,主要分布在經濟相對落地的偏遠鄉村,資金不足,保護修繕的難度大。我們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編制《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規劃》《贛州市紅色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全市18個縣(市、區)全部納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革命遺址整體保護利用成為全國樣板和示范工程。”贛州市紅色資源保護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紅色資源是一部鮮活的革命歷史,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初心和歷史使命。近年來,贛州市不斷強化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積極探索紅色資源活化利用新路徑,創新載體與形式,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少年家國夢》IP體驗館。
位于瑞金市象湖里文化創意街區的《少年家國夢》IP體驗館,一個個可愛的卡通形象吸引不少游客駐足。
2023年5月,瑞金市發布紅色教育主題動畫片《少年家國夢》,講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革命群眾以瑞金為起點,嘗試建立紅色政權并面對重重困難的英勇歷程。精良的技術手段和精巧的敘事視角,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用動畫形式搬上銀幕。圍繞IP打造的主題體驗館、紅色IP運營中心同步投入運營。“線上+線下”相結合,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紅色資源活化利用的“贛州實踐”顯然不止于此。
近年來,贛州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斷加強紅色教育陣地的建設和管理,探索“文明實踐+紅色場館”建設,在18個紅色場館延伸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和紅色基因傳承融合發展。其中,大余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歷史陳列展榮獲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尋烏縣“一館七址”活化利用項目入選2022年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
“接下來,贛州市將進一步做好全市紅色資源普查成果運用,建立紅色資源數據庫,加強對重要革命遺址、紀念設施的保護與修繕,結合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推動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深度融合,助力贛州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贛州市紅色資源保護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沈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