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臺、夏長樓、秋收廊、冬藏閣……在兩江新區禮嘉半島,嘉原小學將自然帶進了校園各個角落。以“生態教育”為辦學方向,嘉原小學主張教育回歸育人本質,尊重規律、尊重差異、尊重個性,激發兒童生命自覺,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這個誕生于2023年9月的新學校,正在“同萬物閃耀、向未來生長”。
“生態校園”激活學生內驅力
如果學校變成“森林”,老師變成“動植物”,會是怎樣的場景?走進嘉原小學,一幅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校園畫卷展現眼前。
以春夏秋冬命名的教學樓,根據經典兒童小說《綠野仙蹤》打造的圖書館,充滿科技感的未來創新中心“元空間”,意寓豐收與希望的教師“麥田家”,辦公室和教室以桃樹林、李樹林、嘉竹閣等植物命名,就連老師也被孩子們親切稱為絨花、大象、羊羊老師。
“嘉原小學是萬物生長的‘家園’,我們以‘策展思維’塑造可生長的校園空間,激發孩子對美好事物的探索和成長內驅力。”嘉原小學校長傅榮華說,建校之初,她和團隊反復研究打磨,確立了“生態教育”辦學方向,學校的每一處場景設計、規劃都以兒童的眼光來探索打造。
走進綠野仙蹤圖書館,仿佛踏入童話世界:黃磚路、翡翠城、熱氣球、魔法師奧茲、小女孩多蘿西……學校將《綠野仙蹤》的元素搬入圖書館,每一處都充滿童真。
“我們依托圖書館,設計了‘奧茲魔力閱讀課程’。”學校教師部主任楊純彥說,學校通過故事會、親子閱讀活動、好書分享等形式,帶動教師、學生、家長共同閱讀,營造濃郁書香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閱讀習慣。2024年12月,嘉原小學獲評兩江新區“書香校園”。
“四季節”實現樂中學、學中慧
“生態教育”的辦學主張不僅體現在嘉原小學的校園場景設計,也貫穿于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
春天,在勞動基地種下土豆,悉心澆水、施肥;夏天,將一顆顆土豆挖出,在生活館削土豆、炸土豆,品嘗勞動果實。從一粒種子到盤中餐,嘉原少年們親身體驗、感受勞動快樂。
“這是學校春萌節的內容之一。”嘉原小學學生部主任向俏介紹說,學校將全年的課程、活動都納入四個“節日”——春萌節、夏長節、秋收節、冬藏節。
在學校教學樓的頂樓,一塊塊農田整齊排列,白菜、蘿卜、青菜等農作物拔節生長。嘉原小學將校園每一處空間利用起來,在頂樓打造了約1000平方米的夢田嘉原勞動基地。
每年春萌節,學生在勞動基地松土、播種;到了夏長節,在老師帶領下摘黃瓜、收西瓜,將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行愛心義賣;秋收節聚焦科技創新,以PBL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冬藏節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藝匯演、逛廟會活動等形式,讓學生感悟一年成長。
“孩子們應當在快樂的學習體驗中自主生長。”在傅榮華看來,教育的本質如同自然,應尊重規律、尊重差異、尊重個性,激發兒童生命自覺,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打造五育融合的生態教育
作為一所新建學校,嘉原小學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起初也經歷過被質疑。
2023年,學校開學前的幾個月,轄區內部分家長因對新學校不了解、不信任、有疑慮。傅榮華帶領團隊協調疏導,并用行動證明——嘉原小學是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辦學以來,嘉原小學致力打造“生態五場”,讓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相互滲透,生態融合。五大場域,即:“書香四溢”的閱讀場,培養悅讀者;“自主驅動”的學能場,培養智多星;“融合創新”的科學場,培養小創客;“手腦相長”的生活場,培養生活家;“活力四射”的運動場,培養小健將。
2023年11月,嘉原小學開啟腦育系列課程,探索基于腦科學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面對未來,最有效的教育,是為學生配備強大的學習能力,而學習力的提升取決于大腦的開發和運用。”傅榮華說,學校攜手北京師范大學腦科學項目,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引領全校師生和家長探索和發展大腦,致力于腦科學和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
如今,“扎根”教育事業22年的傅榮華談及嘉原小學的規劃發展,干勁十足,充滿期待。她說,正如嘉原小學的辦學目標——同萬物閃耀、向未來生長,希望每個孩子從嘉原出發,與萬物相連,向內生長,向外閃耀,成為“融通萬物,互聯世界”的終身學習者。(周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