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由山東省濟南市“海右菁英培訓工程”主辦的特色活動“海右博雅沙龍”在中建城發北京公司“海右博雅基地”報告廳內正式啟幕。北京大學企業與政府研究所所長、政府管理學院路風教授以《工業體系與中國經濟增長》為題展開首期演講。這場跨越學界與產業的智識激蕩,既彰顯了濟南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堅定信心,又昭示著校地資源深度融合的戰略價值,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學術支撐。
作為山東省省會和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濟南正以“強新優富美高”強省會建設為目標,全力推進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翻開百年工業長卷,從1904年自主開埠孕育機械制造雛形,到新中國初期奠定北方工業重鎮地位,再到新時代工業強市戰略全面實施,工業血脈始終在泉城大地上奔涌不息。濟南市《關于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工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形成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等四大產業集群的目標。截至2024年末,濟南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1.27萬億元,展現出了傳統工業城市的強勁韌性與蝶變活力。與此同時,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與顛覆性技術變革的雙重沖擊下,濟南工業深陷傳統產業迭代遲滯與新興產業生態薄弱的結構性矛盾。在此關鍵轉型期,“海右博雅沙龍”的啟動構筑起了鏈接高校智力資源的戰略樞紐,為濟南工業體系的轉型重塑提供了頂級學術支持。
路風教授深耕宏觀經濟與工業戰略研究領域,其提出的工業體系互補性理論系統闡釋了傳統工業與高技術產業的協同演化規律,為濟南市國有企業改革構建了系統性的轉型框架。在演講與交流中,路風教授提出的“傳統工業構成高技術產業根基”的核心命題,在濟南二機床集團實現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技術突破這一經典案例中,通過“工藝傳承—技術迭代—創新突破”的三階躍升路徑得到了充分驗證。
在沙龍研討中,路風教授深入解構了“傳統工業=落后產能”的認知迷思,系統闡釋了中國工業體系的獨特競爭優勢源于其完整的產業結構體系——該體系不僅包含終端消費品制造部門,更關鍵的是形成了能夠為全產業鏈提供裝備支持的資本品生產部門。聚焦濟南產業發展實踐,傳統產業占比逾80%的產業結構特征并非發展桎梏,恰恰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依托。濟鋼集團在關停鋼鐵主業后成功轉型空天信息產業,正是依托其工業遺產的技術溢出效應和產業協同網絡。在解析工業體系升級機制時,路風教授以盾構機產業為例,系統闡釋了“自主研發—應用創新—市場反哺—技術迭代”的產業升級路徑。中國盾構機產業從技術引進到主導全球90%市場份額的逆襲歷程,本質上是完備工業體系支撐下的技術擴散效應顯現。濟南重工集團研發的“智慧一號”智能化盾構裝備,憑借搭載的智能掘進系統成功破解濟南特殊地質條件下的軌道交通施工難題,其背后折射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區域產業鏈配套能力的雙重支撐。基于此,濟南亟須完善“技術研發—中試生產—市場應用”的閉環機制,重點推進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戰新產業與傳統裝備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形成“傳統產業升級—新興動能培育—全產業鏈協同”的良性發展格局。在分析全球產業鏈重構進程時,路風教授提出的“能力分配”理論揭示了中國持續深化工業化的時代命題——通過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實現全球產業鏈的“能力再分配”,從國際技術標準的被動接受者轉型為全球產業秩序的主動建構者。濟南二機床集團突破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的“德國壁壘”,不僅展現了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中國能力,更意味著中國工業體系正在完成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的范式轉換。
作為濟南市干部培育體系的創新標桿,“海右菁英培訓工程”構建了“理論深造+產業實訓”的育才機制,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學府為智力支撐,以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經濟圈等頭部企業為實踐平臺,通過“沉浸式學習+項目化攻堅”的閉環培養機制,實現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工程實施以來,已累計促成卡斯柯信號系統研發中心、強腦科技濟南研發中心等多個產學研項目落地,在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撬動社會資本超2億元,開創了“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三鏈融合的校地合作新模式。
“海右博雅沙龍”的核心價值突破在于其開創性構建了“學術智庫+產業實踐”的長效機制。未來濟南將以“海右博雅沙龍”為戰略支點,織密區域協同創新網絡,構建“南北貫通、陸海聯動”的發展格局:向北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圈,向南主動承接長三角產業輻射帶,定期舉辦高校科技成果精準對接會;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搭建沿黃九省工業協同創新走廊,打造跨區域產業協作示范平臺;推動市屬國有企業高質量“走出去”,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增強全球產業鏈話語權,構建工業強市戰略的智慧引擎,為全國工業城市轉型升級提供濟南經驗。
“海右博雅沙龍”的啟動,構筑起了濟南向“智造濟南”跨越式演進的里程碑,更預示著濟南的工業發展戰略從要素驅動轉向系統驅動。在這場校地協同的雙向賦能活動中,躍動的不只是城市工業轉型的堅定意志,更折射出了中國工業體系在全球價值鏈突圍重構的方法論啟示——恪守體系完整性、深化校地融合度、釋放創新能級,才能在全球產業鏈“能力分配”新格局中掌握發展主導權。
(作者系“海右菁英培訓工程”北大國企班丁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