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作為國際制造名城的東莞招商大動作不斷:6月,在東莞舉辦的一場高規格、高標準的千人產業招商大會吸引大量海外主流媒體關注;9月,莞港產業合作聯合推介會吸引800名等莞港兩地社會各界精英前來尋找商機;12月,2018世界莞商大會舉辦,現場簽約超300億……東莞在產業招商中的強大優勢在海內外受到高度認可。
12月28日,德國《商報》推出“看東莞”系列專題第五篇,題為《東莞憑什么吸引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匯聚?》的文章向西方介紹了東莞的產業投資環境和機遇。
“外來投資給東莞帶來的不僅是1123億美元的生產總值,而且使它更加具有創新性。”文章認為,東莞在產業投資上具有許多顯著優勢。文章引用了東莞市市長肖亞非在莞港產業合作聯合推介會上的介紹:東莞毗鄰香港,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并且還有充裕的空間載體供新企業落戶,良好的產業配套,相對較低的成本……等等。
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東莞正成為了大灣區東西兩岸之間的紐帶。文章評價道,東莞如今在創新和生活質量之間找到了平衡。“這里有幾個平臺可供選擇:60平方公里的濱海灣新區,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學城以及103平方公里的松山湖園區都特別具有說服力。”
文章還聚焦東莞強大的科創實力:東莞與中國最優秀的北大、清華等高校共建了33家新型研發機構,還有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74個省市創新科研團隊、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創新平臺為大量科研創新項目和人才的引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以實踐為導向的科研,則幫助東莞的企業保持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的是創新點子要盡快完成實際項目的轉化。這也是為何東莞如今已經擁有超過100萬市場主體,其中法人企業近50萬家,工業企業近17萬家。
文章在最后總結了東莞三方面的產業投資魅力:首先,東莞擁有深厚的工業基礎以及優秀的產業技工人才,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最新的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其次,東莞推出的優厚的產業招商政策和“一事一議”的高效服務環境,適合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此外,創新型企業可以為處于技術創新前沿的年輕專業人士提供支持,使他們能夠充分利用技術創新進行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12月28日,“看東莞”專題第五篇《東莞憑什么吸引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匯聚?》在德國《商報》刊登,現全文編譯如下,以饗讀者:
外來投資給東莞帶來的不僅是1123億美元的生產總值,而且使它更加具有創新性。這個城市的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它毗鄰香港,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并且還有充裕的空間載體供新企業落戶,良好的產業配套,相對較低的成本……等等。東莞市市長肖亞非在2018年莞港產業合作聯合推介會上這樣介紹東莞的優勢。
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座城市成為了大灣區東西兩岸之間的紐帶。它現在在創新和生活質量之間找到了平衡。這里有幾個平臺可供選擇:60平方公里的濱海灣新區,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學城以及103平方公里的松山湖園區都特別具有說服力。
東莞與中國最優秀的北大、清華等高校共建了33家新型研發機構,還有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74個省市創新科研團隊、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創新平臺為大量科研創新項目和人才的引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以實踐為導向的科研,則幫助東莞的企業保持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的是創新點子要盡快完成實際項目的轉化。這也是為何東莞如今已經擁有超過100萬市場主體,其中法人企業近50萬家,工業企業近17萬家。
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被認為是營商環境改善最為顯著的國家,東莞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加工制造模式逐漸被“產研融合”所代替。例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它是2011年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創新科研團隊進駐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時成立的,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緊密合作的優秀案例。“我們在香港做出科研成果,在東莞或其他珠三角城市實現成果轉化和批量生產”,李群自動化的副總經理俞春華介紹說。
2018年6月,東莞舉辦了一場高規格、高標準的千人產業招商大會。會議顯示了東莞對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的濃厚興趣。東莞提出要重點引育一批龍頭企業和優質項目、打造新的千億級(145億美元)先進制造業集群,令人印象深刻。
2017年平均每天有5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東莞成立。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058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1320家,這兩項數據穩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已突破50%。
專家們認為,東莞對研發人員和機構具有吸引力是有多方面因素的:首先就是東莞擁有深厚的工業基礎以及優秀的產業技工人才,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最新的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再有就是東莞推出的優厚的產業招商政策和“一事一議”的高效服務環境,適合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最后就是這些在思想和行動方面非常靈活的創新型企業可以為處于技術創新前沿的年輕專業人士提供支持,使他們能夠充分利用技術創新進行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劉柔剛 王正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