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自由校區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創建于1950年,為中央部委直屬高校附屬中學,隸屬教育部。建校68年來,在東北師范大學的直接領導下,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實驗性、研究型”的辦學特色躋身全國知名中學行列,向海內外知名高校和社會各界輸送了數十萬優秀人才,是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被譽為“吉林省基礎教育的名片”。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堅持改革創新,高舉素質教育大旗,已經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中學。
校長邵志豪與優秀畢業生合影
文化,校之源。東北師大附中作為一所有著68年歷史的實驗性、研究型中學,學術文化是她68年的堅守。建校之初,首任校長陳元暉先生倡導的“附中教師要做教育家”的思想,是附中學術立校的文化之源。幾代附中人,在這種文化的引領下,不斷創新,銳意進取,始終走在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中,東北師大附中全體師生認真領會解讀黨和國家的教育發展戰略,主動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學校整體改革,到九十年代的個性化教學、淬礪教育,再到新世紀的文化管理、主體性德育、自覺教育等,在堅守與創新中不斷追求學校的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近幾年,學校確立了“堅持教育家辦學,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學術型中學”的發展定位,極開展學術型中學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出了學術型中學建設的立體發展構想理論,確立了“學生為本、學者為先、學術為基、學風為要”的治校方略,實施了學術型課程、學術型教師、學術型校園、學術型學生“四位一體”辦學策略,通過各個層面多維度的學術文化的營造,在堅守與創新中不斷提升著學校卓越的學術品質。
德者,校之根。東北師大附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肩扛素質教育大旗,在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指引下,不懈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成了具有附中特色的青少年德育新模式。上世紀50年代,學校注重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綜合技術教育的“五育”培養。60年代,學校提出了以學習為主、自學為主、讀書為主、訓練為主的“四主教育”。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建立了學校、社會、家庭三個維度15個方面的德育渠道,使德育目標層次化,德育內容序列化,德育渠道網絡化。90年代,學校提出并全面實施了“淬礪教育”,“訓練其行為、磨練其意志、錘煉其精神、鍛煉其理想”,淬礪教育成為中學德育的新理論、新模式。新世紀以來,學校在“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實行“主體性德育”,形成學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德育新模式。學校創新德育形式,開展小初高一體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建設“三級、四途、五維”的學生發展指導系統為實施路徑,培養自覺自律、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東北師大附中各校區省級學科帶頭人
課程,校之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每次大規模的課程改革,東北師大附中都積極響應,各方聯動系統性參與。依據國家育人目標,全面統整教育資源,構建具有時代特征與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1984年春天,學校率先進行整體改革,啟動“四年制初中課程設置和綜合教材的研究與試驗”,建立了“立體課程結構模式”。90年代參加國家教委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研究與試驗”課題,制定《高中階段選修課開設方案》,形成富有特色的校課程體系。2007年,以高中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在梳理以往課改經驗的基礎之上,構建了“目標-模組-層級”式課程結構體系,為多元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多維度的課程支撐。近年來,為突顯學術型學生培養目標,學校整合校本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學校課程群,即附中通識課程、大學先修課程、博雅學堂課程、學術錘煉課程、生涯規劃課程和STEAM課程等。構建由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而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即東北師大附中學術型課程,包括系統的學術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以學分制為課程評價,致力探索應對未來復雜世界挑戰的T型人才的培養路徑與實踐策略。
東北師大附中“目標—模組—層級”式課程結構體系
師者,校之魂。“附中教師要做教育家,不要當教書匠”是附中的精神,更是附中教師學術性成長的指引。80年代初,學校乘改革開放的東風,邁入一個厚積薄發的年代。“雙基”訓練、師徒帶教、梳理教學思想、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一批批名師脫穎而出。顏振遙、朱維倫、王得福、魏大久等26名特級教師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的教育名家。21世紀初,是中流擊水的年代,教學百花獎、青年教師研究課、高端學術培訓、區域合作體教研,一支能研能教、風格鮮明的研究型教師隊伍逐漸形成。2017年,學校確立學術型教師專業發展的“12345”工程,努力培養一支師德師風高尚、教育理念先進、教學能力高超、學術能力強勁的教師隊伍。現在的附中擁有一支包括9名正高級教師、19名特級教師、34名省級學科帶頭人、101名省級骨干教師、35名博士在內的教師隊伍。這是一支力量雄厚、梯度合理、結構優化、視野開闊的學術型教師團隊,這是引領學校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學校創新輝煌的自信。
生者,校之本。東北師大附中秉承“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未來負責”的辦學指導思想,倡導“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優長”的育人理念,讓每個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最好的自己。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不斷創新多元人才培養模式,90年代的分層走班教學,促進了教師個性化教學和學生個性化發展。2000年開始,學校全員開展系統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為學術型人才培養搭建多元平臺。2003年,學校啟動基于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的“金牌工程”,開啟了基礎理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2007年,學校全面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增進了學生成長的個性化選擇。2011年,學校引進IBDP課程,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國際教育成長通道。2015年,學校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模型,發展性的提出“六星”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學校以“學術、創新、自覺、友善”為理念,積極響應國家基礎教育號召,努力為未來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的優秀人才,搭建了八大類創新型、學術型優秀人才培養通道,即理科基礎創新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創造人才、人文社科創新人才、語言文學創作人才、藝術創意人才、體育競技特長人才、國際理解人才等。東北師大附中的多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多樣化發展環境。這是一種充滿關心而不是競爭的學習環境,追求更加個性化、更加富有同理心、更加開放、更加智慧的生命本真就成為所有附中學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