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楊紹功
“再聽到中文,感覺真好!”近期,面對包機前來洽談的江蘇經貿人員,法國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負責人如此感慨。三年疫情阻隔,隔不斷中國企業和經貿人員“走出去”的積極步伐,更隔不斷中國與更多國家日益緊密的經貿往來。這一聲感慨,既有故人重逢的驚喜,也有對中國采取切實舉措迅速恢復經濟的驚嘆。
近期,中國多地政府部門和企業聯合組團出海,開展經貿洽談,為企業搶抓訂單,為地方招引項目。高密度、快節奏、多點位的行動吸引了世界目光。外國企業家的感慨表明,世界市場敏感地意識到了中國的新動態。而忙著加強溝通、開拓業務的中國企業和政府部門,同樣需要敏銳地把握和捕捉世界市場的新變化。
了解新變化需要多交流。俗話說,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從各地經貿團與海外機構、企業互動的效果來看,“面對面”確實勝過“屏對屏”。用隨身攜帶的樣品說服海外客戶下單,以三顧茅廬的誠意敲定外資增資項目,從海外消費者家里發現改進產品的新商機……動起來,走出去,才能感受市場脈動、捕捉市場機遇。面對未來波動或將更大的國際市場,更多的交流了解,對中國企業而言意味著更大的確定性。
新變化正帶來新需求。近期出海的部分企業家談到一個共同感受:以前把外國的新東西搬回國內有市場,現在把中國的新事物推向國外也有市場。用衛星導航的智能割草機,可卷曲的太陽能電池板,會自動發熱的毛衣……低碳化、智慧化的中國制造在海外受到歡迎。這表明,擁抱和引領新能源、數字化等新潮流,將為中國制造拓展廣闊發展空間。我們的企業和部門,與其感慨傳統需求的減少,不如積極發力于新需求的創生。敢于善于融入“雙循環”,才能從中找到激活龐大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現實路徑。
適應新變化、鞏固新趨勢才能不斷培育新優勢。有企業家發現,與交流需求線下化形成反差的是,海外訂單趨于線上化、碎片化。這不僅對企業的生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更考驗區域和行業對產業鏈、供應鏈整合的能力。部分地方相關部門正積極推動相關經貿平臺的建設,完善出口保險、物流等經貿公共基礎服務,但距離現實需求仍有巨大差距。海外有市場、行業有前景,更要企業有能力、政府有支撐,才能逐步鞏固和形成新時代中國外資外貿的新優勢。這需要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更需要地方和企業不斷去闖、去試、去提升。
造就大船才能扛得住驚濤駭浪。其實,難能可貴的不僅是最近各地的組團包機出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三年來,中國各地政府和企業一直在以各種形式積極開展對外經貿活動,才有了外資外貿的連年新高,為中國經貿保穩提質打下了堅實基礎。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將為中國與世界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穩定注入更多活力。堅持敏銳把握新變化、培育市場新優勢,才能讓我們在不斷開放中把握主動、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