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張漫子
“壓力太大,我方了”——人真的能變“方”嗎?當然不至于。這句“網言網語”,形容的是網友在壓力之下心情變化大,與日常判若兩人。有誰愿意想一想,自然界中的元素,如果施以超強的高壓,會發生怎樣根本性的變化?
科學家就很想拿氫來試一試。這種宇宙中最輕、最簡單也最古老、最豐富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有個略“尷尬”的位置——身在第一主族的它,身邊的鋰、鈉、鉀之類都是所謂堿金屬,唯有它是非金屬!氫就永遠不可能成為金屬嗎?
90年前,著名物理學家維格納曾預言,極高壓下,固態氫可以呈現出金屬的性質。后來有人算了一下,讓氫金屬化的壓力得有500GPa(1GPa等于1萬個大氣壓)——相當于一架停在針尖上的大型噴氣式飛機對針尖施加的力。
高壓之下,氫到底會不會“方”,徹底變成金屬?最近,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點線索。
氫“變形記”
5月14日,《自然》發表了一項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毛河光院士團隊的重大成果:憑借一種極特殊的“顯微鏡”——X射線納米探針,他們窺見了高壓(212-245GPa)下固體氫復雜排列的形貌。
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固體氫最精細的結構。雖然還未能一睹氫導電的實態,但新發現距離為金屬氫“畫像”無疑又近了一大步。
氫在高壓下的結構轉變,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過程。大家都知道,氫在常溫常壓下以氣態存在,如果周遭壓力上升,氫分子間的距離就會不斷壓縮。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氫分子就不能再自由“游蕩”,而是被迫聚集在一起,形成液態氫。液態下的氫分子運動范圍受到顯著限制,但排布仍保持一定隨機性,就像一群被迫挨近的舞者,雖然空間有限,仍試圖踏出各自的舞步。
當壓力繼續增加,達到約5.5GPa時,液態氫開始轉變為固態。這時,氫分子排布漸漸有序,一層層羅列如跳棋子。壓力升高到約190GPa時,氫結構有了更妙的變化:一部分排列近于蜂窩狀的氫原子,與作跳棋式排列的氫分子交疊在一起。
用論文第一作者、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誠的話來說,低壓下的氫分子就像是自由散步的士兵,而高壓下的固態氫則像是士兵開始列隊,壓力再高些,兩軍就要布陣對壘了。
什么因素導致了這樣的變化?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取決于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范德華力)。不同壓力作用下,范德華力發生變化,導致了氫原子排列方式的調整,從而形成我們觀察到的不同結構。
那么,你也許會問,這么微妙的過程,科學家是怎么“看”到的呢?
要怎樣“看”?
探測氫在高壓下的結構轉變,首先得有真正稱得上“高壓”的環境。科學家為此發明了一個“法寶”——金剛石對頂砧。
已完成實驗并破碎的金剛石樣品被編上號、貼上標簽保存起來
簡單說,這個設備是由兩枚鉆石組成的。將兩顆超鋒利的金剛石尖對尖放置,擠壓封存在當中的氫分子。當高壓氫的樣品直徑被壓到僅有一根頭發絲的1/10時,加諸其上的壓力已高達數百個GPa。
高壓的實現只是一瞬間的事,怎樣在此等電光石火間“捕獲”氫結構?
科學家請出同步輻射光源來幫忙。這個大裝置能發出比太陽亮度還亮1萬億倍的光。當極亮的X光穿透金剛石照射在高壓氫上,科學家就有可能窺見固體氫原子如何排列,“照片”也就拍下來了。
當然,這個過程無法一蹴而就。高壓科學家在一代又一代的同步輻射光源上絞盡腦汁,一步一步刷新固態氫晶體結構的探測極限。從1988年的26.5GPa,到1996年的120GPa,再到2010年的180GPa,卻始終難以突破200GPa的關卡。
終于在2019年,毛河光團隊創造性地提出兩種新探測技術,成功將氫的結構測量極限提升至250GPa,不過照片清晰度仍遠遠不夠。經過近6年努力,而今他們終于捕獲氫開始變“方”的珍貴證據,刷新人類對氫結構的認識。
“實際上,借助X射線探測有把握確認的是原子周圍電子云的位置,還不能直接確定原子確切位置。”研究團隊理論計算負責人、吉林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劉寒雨教授說,“我們必須配合基于分子動力學的理論計算,才能把握氫精確的晶體結構。”
向金屬氫進發
金屬氫,像喜馬拉雅山那些巍峨山峰的峰巔,始終藏在極端條件的迷霧里。科學家求索高壓下的固態氫,只因為他們相信,這條路能讓金屬氫“真相大白”。而金屬氫,實在有太多令人激動的玄機。
金屬氫的核心特征是導電性——當氫原子的電子在極端壓力下擺脫共價鍵的束縛,展開一片自由移動的電子海洋時,它能夠像金屬般導電。
更令人興奮的是,能導電的金屬氫極可能是一種室溫超導體——能夠在零電阻的情況下導電。室溫超導對人類生活意味著怎樣的革命,在此不必贅述。試想,僅僅是“遠程電力傳輸自由”一項,就能帶來何等的產業革新?更不必說量子計算、磁約束可控核聚變等尖端科技由此可望獲得的推動力。
從基礎研究角度說,探明金屬氫的存在,可能刷新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這樣一種既是超導體又是超流體(可以反重力地由低處流向高處)的凝聚態材料,是此前的凝聚態物理理論很難想象的。其帶來的震撼,可不止于“改寫教科書”。
金屬氫還將有望為人類理解宇宙增添一把鑰匙。天文學家相信,木星和土星內部存在巨大的金屬氫海洋。這些行星的磁場強度遠超預期,正是金屬氫導電產生的電流在驅動。通過研究金屬氫,科學家不僅能驗證行星內部的物理模型,還可能為恒星演化、星系形成等更宏大的宇宙學謎題找到新解答。
最簡單的元素,卻有最不可思議的變化。追尋金屬氫,科學家念茲在茲的,是“物理”兩個字本來的含義——物質世界最深層、最奇妙的道理。
編輯: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