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岳冉冉 易嘉欣
“請用一句話描述你的職業夢想,看AI能否生成一張你未來的工作照?哪位同學想試試?”潘倪老師話音剛落,全班同學奮勇舉手,眼神中滿是期待。
“未來我想當一名電競選手。”老師給11歲的彭博拍照、上傳,收到指令的AI很快將文字、圖片、數據進行多模態融合,不到10秒,電競選手彭博在比賽的多張虛擬照彈出,同學們紛紛鼓掌,贊嘆“真像”“你長大后原來長這樣”。
這是昆明市官渡區關鎖小學四年級的一堂人工智能通識課。如今,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不止與北上廣等發達地區中小學深度融合,在我國西南欠發達地區,前沿AI知識同樣深度嵌入進孩子的課堂。
這所小學嘗試全科用AI
關鎖小學有超過5000名學生,是我國西南地區單校區規模最大的小學之一,生源多是外來務工人員、昆明本地花農菜農子女。從2025年春季學期開始,AI正式進入這所小學,學校運用猿輔導旗下飛象星球課程,系統性開展人工智能通識課,鼓勵老師將AI技術引入課堂、融入學科、賦能教學。
學生運用飛象課程材料,在課堂上進行實操訓練 易嘉欣 攝
“將AI運用到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都非常好,同時便利了我們的教學備課。”潘倪說。
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DeepSeek、豆包、Kimi等人工智能軟件廣泛普及,人工智能不再神秘,正深度進入教育、醫療、金融、交通、娛樂等領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近年來,國家針對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順應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新趨勢做出戰略部署。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人們看到,AI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成為現實。
“很高興,我們沒有被落下,而是緊緊跟上了AI教育發展的步伐。”校長李嬌說。
科學課上,老師利用AI生成虛擬模型輔助課堂 易嘉欣 攝
確如李校長所言,除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外,關鎖小學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等課堂中都引入了AI。語文課上,《清明上河圖》中的百姓在AI幫助下,竟然“活”了;李清照能與孩子們對話。數學課上,AI請出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為同學們講“雞兔同籠”的古算法。科學課上,老師利用Deepseek生成行星真實比例虛擬模型,而學生則用平板,輸入行星直徑和距太陽距離的數據,構建太陽系行星位置關系模型……當紙面知識變成應用型實踐,“有趣、減負、便捷、創意、有溫度、可視化”成為AI進校園后,師生們使用的高頻詞。
科學課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AI軟件構建太陽系行星位置關系模型 易嘉欣 攝
學生填寫學習任務卡 易嘉欣 攝
AI讓育人更有溫度
除了看重AI與多學科融合,關鎖小學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樣關注,AI又將如何賦能心理健康課堂呢?
李嬌介紹,學校通過飛象“雙師”課程,打造“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線上老師把關專業知識,線下老師聚焦課堂管理和思維引導,輔以AI軟件,形成了一堂融專業性、思維性、創造力的心理健康課。
心理健康“雙師課堂”現場 易嘉欣?
李嬌對“AI+心理健康教育”充滿期待:“我們不要把AI看作一個‘工具’,如果運用得當,它比傳統的一些教學方法更有育人溫度。”“溫度”二字她提及最多。
對孩子們而言,人工智能通識課的出現就像開了一扇窗,透過它,世界更亮,內心更寬了。“我很喜歡AI,它教了我很多知識,也讓課堂更有趣,”四年級的王華麗向記者分享道:“我沒考好或者摔了一跤,我都會跟‘豆包’傾訴,它會鼓勵我下次繼續努力,也會安慰我摔跤是把霉運摔出來,好運要來了。”
同班的賈婳祎將AI視作朋友:“以前我很苦惱有同學背后議論我,‘小愛同學’讓我‘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活出自己的風采’。學習騎自行車,一開始我總做不好,AI說:‘沒關系,慢慢來,每個人都有第一次’。”
記者采訪了幾名家長,他們也表達了對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的看法。家長楊迎飛經營著一家女裝網店,他常使用AI軟件寫文案,更支持孩子合理使用AI:“未來是一個AI時代,這一代孩子早接觸AI是好事情。堵不如疏,以前孩子拿手機玩游戲、刷視頻,現在用AI查題目、學知識。”
人工智能通識課堂上,學生們正在進行分組討論 易嘉欣 攝
家長管慶軍是昆明本地花農,平日接觸AI較少,他說:“孩子回家后經常跟我分享人工智能通識課上通過項目式實踐所學到的一些內容,也讓我開了眼界。”
家長羅美英是家庭主婦,她認為孩子在接觸AI后發生了積極變化:“上AI課后,孩子性格開朗不少,對上學更感興趣了。”
校長的焦慮融化了
其實,關鎖小學人工智能通識課的全面鋪開并非一帆風順。
李嬌說,一方面是家長的不理解,另一方面是學校擔憂人工智能是否能“培根鑄魂”。“起初,家長們不太理解AI課,更希望孩子們參與英語繪本課、樂器課、球類課等,因為這些課看起來更‘有用’。”
李嬌2024年5月來到關鎖小學任校長,面對推行人工智能通識課要過的第一關,她選擇通過邀請家長來聽課,去贏得他們支持,而家長的態度轉變就發生在課后——“許多家長問我,我的孩子不在這個班,能有機會上這門課嗎?”
第二關是對人工智能通識課在意識形態上的擔憂。李嬌坦言:“學校是‘培根鑄魂’的重要陣地,‘根’和‘魂’最重要,AI能守住底線么?”
通過對AI大數據、大模型的深入學習,及對AI課程研發團隊的深入了解,李嬌發現,老師要在課堂用AI,需提前“投喂”智能體,通過不斷提問、引導和糾偏,構建數據庫,此后在課堂上,AI就會從原始數據中搭建,避免跑偏。
在經過大量資料搜集、調查研究后,關鎖小學選擇了飛象星球課程,彌補“非專業教師做專業事”的短板。對此,云南飛象課程負責人萬偉強表示,飛象課程使用元寶模型,技術接入DeepSeek,在課程設計中已對有關數據進行過參數調試,避免了安全風險。
事實上,關鎖小學的AI倫理教育已初見成效,四年級學生郭芯桐的一番話令記者驚訝:“我認為AI應該掌握在好人手里,而不是被壞人利用,否則世界會變得混亂。”
李嬌總結當前AI教育取得的成效,認為學校干對了三件事。
第一件,選擇引進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采用體系化的課程覆蓋全年級的人工智能教育,老師們實現了從學用AI到用好AI的過程。AI通識課的推進讓學校和老師獲得了更多資源和機會,“老師不用參加課賽,就能在全區上AI展示課,我們吃到了時代發展紅利。”
第二件,高質量的課程內容,動態更新的前沿AI知識輔之以項目式(PBL)的教學方式,學校想讓孩子們從接觸AI到駕馭AI。“我想讓學生在項目式的學習中,會借助使用AI工具,發展自學能力,乃至衍生出更高維的駕馭力、創造力。”
第三件,學校可以輕量化進行部署,一間帶有多媒體大屏的教師就可以開展教學,省心省力。希望未來實現單點突破,達成AI生態共建。李嬌認為,關鎖小學嘗到了以包容心態運用AI的甜頭,她希望其他學校也能重視AI,學校間能互動合作。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未來,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要深度融入校園和課堂,仍需克服一些障礙,比如,如何解決兼顧“高質量、規模化、低成本”的“不可能三角”難題?如何破解“為了使用AI而使用AI”的形式化傾向?教師如何避免在運用AI的過程中陷入能力退化的陷阱?這些問題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飛象模式”進校園,實現產教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