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趙旭
晨光映照下,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生態園里一片生機,初中生俯身麥田,專注測量土壤溫濕度、記錄小麥株高……剛剛過去的一學期里,這片冬小麥成了孩子們的“責任田”。施肥、松土、分析生長數據,在老師引導下,大家深入探究冬小麥生長習性,觸摸生命科學的脈動。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師生在校園麥田中探究小麥生長習性。半月談記者 趙旭 攝
“快來看!蚜蟲果然有三個體節,教科書上的特征全對上了!”在實驗室里的小麥解剖課上,學生陳則成在麥穗中發現一只蚜蟲,小心翼翼用鑷子取下。隨著顯微鏡焦距調整,生物課本二維紙張上的昆蟲圖例,瞬間化作眼前鮮活立體的生命:頭、胸、腹界限分明,幾丁質外殼與附肢纖毫畢現。
當抽象的科學知識,在一次次科學實踐中變得可觸可感,科學教育的“加法”效應在這所百年學府煥發出蓬勃生機。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始建于1913年。從衛星搭載種子試驗,到成為第一批被認定的北京市學生金鵬科技團生命科學分團,科技教育始終是該校辦學特色。“我們堅持‘科學普及與特長發展并重’,既要讓每個孩子都觸摸科學、錘煉科學思維,也要為拔尖創新人才鋪設成長階梯。”副校長王運淼說。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學生在實驗室觀察麥穗。半月談記者 趙旭 攝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其科學素養水平直接關系未來整個社會公民科學素養的水平。中小學校不僅是開展科普工作、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陣地,也是培養科技后備人才的主渠道。
漫步校園,這里的科技教育亮點紛呈:科技實驗室里,學生唾液樣本的蛋白質電泳檢測圖引發陣陣驚嘆;創客空間中,孩子們借助人工智能與紅外傳感器自主設計麥田驅鳥裝置……學校已構建起由“社團實踐—主題實踐—科研實踐”組成的三級活動平臺,系統培育科技后備人才。
改革同步推進。記者了解到,這所學校專門成立科技辦公室,配備專職教師統籌科學教育。同時,持續強化課程創新,例如,青年科技教師畢可雷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基于生物大概念的項目式學習的實踐研究》,緊扣高中生物必修模塊四大核心概念設計課程,有效破解了項目式學習與核心課程脫節的問題。
時光不負耕耘者。近十年,學生累計斬獲國際科技獎項2項、國家級獎項近100項。教師科研能力也顯著提升,近年來科技教師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3項,區級課題3項;發表論文20余篇。
“未來,我們將依托集團化辦學優勢,輻射優質科技教育資源;構建社會化培養機制,實現科技后備人才的貫通式培養。”校長吳偉東說,這所曾見證“一二·九”愛國運動的百年學府,正以科學教育為火種,點燃新時代少年的創新之光,在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征程上續寫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