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蘭天鳴 吳振東
在數字化浪潮推動下,AI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在教育領域,AI正逐步改變傳統的教與學模式,引領創新探索不斷涌現。
為適應新技術、新模式發展需求,一些高校積極推動專業向人工智能方向升級和轉型。
例如,復旦大學在2024-2025學年推出至少100門“AI大課”,計劃通過一學年努力,實現“AI課程覆蓋全體本研學生”“AI+教育覆蓋全部一級學科”“AI素養能力要求覆蓋全部專業”的“三個滲透率100%”目標。上海交通大學在醫學影像信息學課程中,引入可自動編程的代碼助手,幫助學生快速上手圖像識別技術,處理醫學影像。在浙江大學,AI助教擁有“十八般武藝”,不僅能夠系統“講解”課程知識要點,自動生成講義等教學參考材料,還會幫助答疑,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好幫手。
同時,一些地方也將“AI+教育”深嵌于中小學教育。如北京市教委等4部門發布《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提出,面向全市大中小學推廣AI學伴和AI導學應用;實現教師備課、課堂教學、教學與學情分析、作業管理、答疑輔導等教學全場景應用;通過智能推送+人工輔助方式構建面向未來教育的新型“家長學校”;全覆蓋開展書記、校長、中層管理干部人工智能專題培訓,將人工智能融入學校辦學過程。
種種AI應用改變課堂的原有生態,推動教學模式從“師-生”二元結構向“師-機-生”三元結構轉變。
顯而易見,AI的助力,切實解決過去教育中的一些難點,為更好地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與路徑、實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等提供技術支撐,推動教育從傳統的知識灌輸向能力培養與素養提升轉變,引導教育者、學習者、技術開發者及社會各界開展更加緊密的教育協作與共同創新。
然而,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存在“雙刃劍”效應。有人指出,過度依賴AI進行教學,可能對教育產生一些負面效應。例如,純粹依賴生成式AI可能會影響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AI中生成的內容來源可能包含未經授權的引用或復制他人的作品,導致學習剽竊行為多發等。此外,AI無法像教師一樣給予情感關懷和引導,影響學生情感智力與社交能力發展;過分收集和分析學生大量數據,數據容易泄露和濫用,甚至存在一定的倫理風險等。
浪潮之下,AI如何助力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如何服務學生關鍵素養提升?AI進校園的邊界底線在哪?如何做到趨利避害……這些都是不可回避且需要長期思考、長期跟蹤、持續解答的問題。
首先,要緊跟AI“進化”的步伐。如今,教育擁抱AI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技術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創新探索過程中,各類教育機構應大膽嘗試,在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積極變革,同時促進各學科領域將AI技術與本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引導人才培養向適應人工智能時代需求的方向優化。
其次,要厘清“AI+”的邊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其服務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立足點不能變。在AI賦能教育的探索過程中,應當明確哪些內容AI能代替人做,哪些能“輔助著做”,哪些必須仍由人來完成。例如,在實驗科學、體育、藝術創作等領域,AI盡管可以提供全面而新鮮的理論講解、模擬演示、數據分析等,但無法替代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體驗來獲得的直接經驗和感悟。此外,還應制定詳細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規范,明確教師在使用AI技術時的權利和義務,引導AI技術合理應用,加強相關倫理宣教工作,讓技術進步更好造福師生。
最后,要謹防“機器依賴”弱化育人效果。當前,有人認為,有了AI技術,學生就不用像過去一樣對知識進行記憶。這種“AI會的人就不需要學習”的思想顯然要不得,不僅是因為AI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等方面存在局限,也在于AI尚不能有效感知學生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給予人性化的關懷和激勵。在可預見的將來,學習者所需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將發生變化,而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力、思辨力以及堅韌不拔的學習品質將更加珍貴,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樹人各環節中的重要性將愈發凸顯。
身處AI時代,只有不斷擁抱技術探索,讓教育教學與人工智能同向發力,方能駕馭東風,為人的全面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編輯: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