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字強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中小學校園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事件背后暴露出的制度落空、監督不力等問題,亟需引起重視。
抓校園食品安全,校長應切實履行學校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然而,一些中小學校存在校長陪餐制度走形變樣、落空落虛問題。一些校長陪餐次數少,有的校長甚至一個學期都不陪一次餐;有的學校安排教師和食堂從業人員代替校長陪餐,代替校長填寫虛假陪餐記錄以應付上級檢查;有的校長雖然去食堂用餐,但沒有同學生一起用餐,只吃飯、不檢查,敷衍了事。
我國針對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規不可謂不完善,卻在一些地方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校對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校園食品安全政策法規不熟悉、不掌握、不執行,有的地方甚至自行其是,自搞試行政策;有的學校食堂屢屢采購劣質食品原料及不倡導類、禁止類食品;有的學校沒有嚴格落實準入、考核評價和退出機制,縱容“問題企業”長期承包經營學校食堂。這些現象為滋生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土壤。
校園食品安全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一飯一菜關系學生身心健康,關系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穩定。嚴防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確保中小學生“舌尖上的安全”,必須常抓不懈、毫不松勁,時刻保持校園食品安全監管整治的高壓態勢。正如有家長說:“為了讓孩子們吃得安全,上級天天檢查都不為過?!?/p>
民有所呼,政有所為。當務之急,應建立健全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整合多方力量深入校園檢查,緊盯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學校校長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重點發現責任缺失、監管缺位、制度落空等問題,抓現行、強震懾,從嚴督促整改。
需要注意的是,校園食品安全不局限于食堂食品安全。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規定,制定中小學校小賣部、超市禁售食品名錄,讓基層有章可循,全面消除校園食品安全隱患。
編輯: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