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于力 孫仁斌
蹭知名企業,注冊相似的名稱博人氣、抓流量,達到魚目混珠的效果……在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不良商家走上“歪門邪道”,通過商業碰瓷來謀取不正當利益。這種“搭便車”的歪風邪氣如任其長期存在,將衍化成為嚴重破壞市場生態的毒瘤,不僅讓消費者真假難辨,而且侵蝕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消費者的信任基礎。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近期審結了一起商標侵權案件:一企業分別注冊“廣人”“洲家”商標,并將商標故意組合成“廣洲人家”碰瓷中華老字號“廣州酒家”,企圖誤導消費者。該企業最終被判決賠償200萬元。
此前,知名企業胖東來遭遇各類名字極為近似的商超、餐飲等企業扎堆注冊經營,引發輿論關注。全國多地涌現出“胖西來”“胖南來”“胖東萊”等多個近似商標申請,一些地方還出現以“胖東萊”命名的實體店鋪。
從“廣洲人家”對“廣州酒家”商標侵權,到“胖東來”被各類相似名稱的店鋪圍堵,再到“康帥傅”對“康師傅”、“大窖”汽水對“大窯”飲料的惡意仿冒,食品行業中,假冒偽劣碰瓷花樣百出。這些惡意碰瓷行為最終會對消費者權益造成系統性損害,傷及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乃至健康權。
而對于商家來說,商業碰瓷亂象頻發,讓誠信守法經營的企業背負過多自證清白的發展成本,使企業聲譽與經營根基遭遇雙重挑戰。商業碰瓷這種“搭便車”行為不僅構成商標侵權,還通過混淆視聽損害企業商譽,讓受侵害企業陷入“被迫自證”的困境,背負沉重的道德和法律負擔。
某網紅賬號發布的“玉石暴利”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播放量破千萬,導致胖東來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胖東來發布聲明,證明產品價格、品質無問題,消費者如有退貨需求,可免費辦理退貨。一些網紅賬號打著幫消費者維權旗號的“偽監督”,實質是利用公眾對“暴利”的敏感心理,將正常商業行為污名化,迫使企業陷入“不回應等死,回應找死”的輿論漩渦。正如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在抖音發聲時所說:“當誠信經營需要不斷‘剖腹驗粉’,市場的信任基石正在崩塌。”
與此同時,商業碰瓷還會破壞市場秩序與創新動能,商標惡意搶注對市場秩序形成制度性消耗。據了解,我國每年商標異議申請中近四成涉及惡意搶注,原創品牌需額外投入30%以上的維權成本。這種系統性消耗在胖東來案例中尤為明顯,胖東來每年須投入數百萬元用于商標監測和訴訟。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詆毀一家企業比建設一家企業更容易。惡意競爭者深諳此道,他們用山寨名號混淆市場,用碎片謠言瓦解信任,用最低成本謀取最大關注。真正的創新型企業卻面臨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市場環境不規范等多重挑戰。
在多地商超,商業碰瓷現象雖經有關部門打擊處理,但仍屢禁不止。面對惡意商業碰瓷,有關部門應主動作為、強化監管,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商業碰瓷的本質,是對市場公平原則的公然挑戰。商業碰瓷的治理,是市場公平原則與投機之風的博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對商業碰瓷的判決,開了一個好頭。但僅有這樣的個案還遠遠不夠,應從法律層面完善商標審查,在監管端強化跨區域協同,企業與平臺提供技術防御,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全鏈條保護體系。
——完善商標審查機制。可考慮建立“實際使用承諾”制度,要求商標申請人提交3年內使用計劃,否則不予核準。
——構建跨區域協同監管機制。推廣“政府+企業”聯動模式,通過雙方緊密合作,對重點企業實施“7×24小時”輿情監測,確保侵權行為一旦出現,就能被迅速發現并及時處置。對跨區域侵權案件實施“一地投訴,全域響應”。
——壓實平臺責任,推動行業協同治理。一些網紅發布不實言論后,平臺僅限制其投稿權限1個月,變相縱容了碰瓷行為。針對此,應完善審核機制,對惡意誹謗內容進行限流或標注警示,并建立“黑名單”制度,永久封禁多次違規賬號。
——企業還應提前布局商標注冊、加強市場監測,從源頭減少侵權風險。在實際操作中,一些中小商家常因維權成本高而妥協,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可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和合規指導。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