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2月12日電題:記者手記:羌族記者說羌年
新華社記者陳地
就在幾天前,“羌年”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羌族同胞和關心羌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人們紛紛奔走相告。作為一名羌族的新華社記者,一時間,諸多感慨涌上心頭。
記得兒時剛從老家四川汶川縣布瓦山上的羌寨來到成都上小學,老師讓我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當說到我是“羌族”時,一位調皮的男同學在臺下起哄:“那還有沒有‘炮’族呀?”惹得全班一陣哄笑。的確,一個核心聚居區主要在四川汶川、茂縣、理縣、北川且只有30多萬人口的民族,對于城市里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陌生的。
然而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讓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汶川這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一夜之間讓全世界都知道了它的名字。地震災難不僅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也讓本就傳承乏力的羌族文化遭到嚴重破壞。
在災后重建中,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重建齊頭并進,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應運而生。2009年,“羌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羌語中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相關活動通常持續三至五天。在此期間,羌族民眾舉寨團聚、祭天祭祖、祈福驅穢、慶祝豐收。
“羌年是一個將羌族文化集大成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它涵蓋了羌族的史詩吟唱、歌舞、飲食、服飾以及剪紙、刺繡等系列活動。”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耿靜說,活動中展現的羌族史詩《禹的傳說》、羊皮鼓舞、羌笛演奏及其制作技藝、薩朗舞等都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可以說是羌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一個重要抓手。”
經過15年的發展,此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羌年”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耿靜認為,至少傳遞了兩點信息。第一,經過多年的保護,羌年得到了有效的傳承,不再瀕危,它展現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第二,標志著羌年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2017年11月18日,羌族婦女載歌載舞迎接羌族新年的到來。新華社記者陳地 攝
“但羌年保護情況改善并不意味著保護停止。像羌族釋比的傳承,依然存在后繼無人的情況。”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錦說。
由于羌族沒有文字,羌族文化的延續只能通過“口傳心授”傳承。在這一過程中,作為羌文化“活字典”的釋比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從祭祀還愿到結婚建房,羌族很多重大活動都離不開釋比的存在。在羌年慶祝活動中,釋比開壇唱經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釋比在羌年活動中所唱的經文大多與祈福和還愿有關,感謝天地萬物,強調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其實和我們現在生態保護發展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羌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志高介紹,“現在能夠真正完整掌握經文和史詩的釋比,已寥寥無幾。”
記者曾在十年前拜訪過羌年的國家級傳承人、在羌人中極具威望的老釋比王治升。他表示現存釋比人數少、學習時間長且難度大、年輕一代學習意愿不強等因素,導致羌族釋比的數量已大幅減少。
據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安強介紹,從2017年開始,便在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內開設了“口傳史詩培訓班”,目前已經進行了8期,每期80位學員,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釋比傳承難題。
目前,羌年瀕危狀態得到緩解,今后的目標是將羌年打造成為羌族地區人民凝聚情感、傳遞文化價值的平臺。“因此系統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完整真實性保護乃至進一步激發羌年在鄉村之間的活力,將成為未來保護工作的重點。”耿靜說,“不管是羌年還是整個羌族文化的保護,有人的‘活態傳承’才是核心和具有生命力的。”
如今每到羌年和春節,老家的爺爺奶奶總會打電話來,叮囑不管再忙也要回家團聚。村寨里三五成群的人們圍坐在火塘前,你家的酒、我家的羊肉、他家的豬頭,好不熱鬧。目之所及那些兒時看不懂的儀式,都是滿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和春節都要熱熱鬧鬧地過!”爺爺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