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有兩條專為菜農定制、從農村出發直達市中心的公交專線,改變了南昌郊縣多個鄉鎮幾十個村莊的菜農多年來進城賣菜難的局面。截至目前,兩條“菜農專線”已累計運營900多趟,接送菜農2萬余人次,受到群眾好評。
記者深入采訪發現,“菜農專線”只是增加了一兩個班次,卻呵護了菜農的生計,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更傳遞了“城市溫度”,是城鄉融合、為民辦實事的生動例證。
清晨5點多,深秋時節的天還是黑蒙蒙的。離南昌市區30多公里的南昌縣向塘鎮浹溪村村頭,不少菜農帶著大包小包的果蔬在等車趕早到南昌市區賣菜。
5點半時,一輛車頭寫著醒目的“菜農專線”字樣的公交車開了過來并打開車門,菜農們便有說有笑地輪流上車,然后將肩挑手扛的果蔬卸放在車廂擺放。
有的菜農的菜擔太沉太大,駕駛員萬上平便會搭把手,然后和大家一起將菜一一擺放好。浹溪村是始發站,他們得為后面站點上車的菜農留空間。
“班長最好最熱心,我要為他點贊。”60多歲的菜農王桂榮笑著朝萬上平豎起了兩個大拇指,一些菜農也笑著呼應。菜農們習慣喊萬上平“班長”。
菜農們告訴記者,這種有序上車、和和睦睦的乘車場面,在去年“菜農專線”出現之前完全是另一番情景。
“那時,我們都急急忙忙搶著上179路公交車,生怕上不了。”70多歲的菜農余春蘭告訴記者,“每趟179路只許裝‘一兩擔’菜,總有人不能及時上車,多等幾班,早市就錯過了。有一次我等到第六班才上了車。”菜農王金鳳回憶道。
原來,這一路的菜農以前要想進市區賣菜,只能搭乘179路公交車,但人貨混裝,果蔬帶水帶泥,扁擔長、菜袋壯,菜農與乘客常有摩擦,因此每趟車只會允許“一兩擔”菜上。而且,這趟車有61個站,要到達市區得近兩小時,能趕上早市的菜農很少。
南昌公交運輸集團相關負責人萬玲說,了解情況后,去年六七月份,縣市相關部門與公司進行了研究并陸續開通了兩條“菜農專線”,其中一條便是從浹溪村到南昌市老福山的。
5點50分,等始發站菜農全部上車后,“蔬菜專線”準時發車。沿途村陸續上來了一些菜農,一個從唐家村上車的菜農笑著說:“不是始發站也不愁,這是我們的專車,總是上得來,總會有立腳之地。”菜農徐根花說:“‘專車’方便我們攜帶蔬菜,菜再少也可拿到城里去賣。”
毛豆、青菜、扁豆、苦瓜、馬齒莧……車廂里幾十擔菜彌漫著果蔬的香味和泥土的清香,盛滿了人間煙火氣。
“京山農貿市場水蕹菜價錢好”“老福山那邊人多”……車廂內,有的菜農交流起蔬菜的最新行情,有的菜農打著盹,有的菜農吃著自帶的早餐。
7點10分,“菜農專線”到達市區三店西路站,從這站起,不斷有菜農下車奔赴各自習慣去的早市擺攤。久而久之,萬上平也能精準提醒菜農及時下車。
此時,另一趟5點20分便從南昌縣三江鎮出發的“菜農專線”也到達了市區終點站。上車下車間,屢見相互伸手幫忙的場景,溫暖布滿了車廂。
為精準便民,兩趟“菜農專線”將沿途站點由61個、41個分別縮減至27個、7個,菜農們能比以前提前近40分鐘到達市區。
能乘上車,能趕早市,菜農們銷路廣了、收入增了,越來越多的菜農愿意搭乘專線去南昌市區賣菜。“以前我就只在鎮上賣點菜,跟南昌市區比只能賣一半價錢,而且10斤辣椒有時要賣兩三天。”徐根花就是專線開通后才開始到市區賣菜的。
小小車廂連接城鄉,“菜農專線”的運營是精準化基層治理的“小舉措”“小進步”,卻是菜農們能切身感受到的“大幸福”。(記者李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