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22日電 題:“后進村”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葉婧
沿著寬敞的瀝青路,穿過收獲后的西芹菜田,就進入了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常旺街村。
未到村黨支部駐地,先聞鼓樂聲。修葺一新的復古小屋內,“百姓茶館”開門納客,幾名村民迎著冬日暖陽,喝著茶、奏著樂。“這是村民自己組建的民樂隊,趁著農閑練一練曲子,準備迎接新年。”常旺街村黨支部書記張省堂說。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常旺街村的“百姓茶館”內,村民正在喝茶、練習樂曲。新華記者葉婧 攝
就在兩年前,因為村里歷史遺留問題多、村心不穩不齊、產業基礎薄弱,常旺街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村黨支部被確定為市級“后進班子”。
“從根子上看,村干部要有好點子、好想法,村里要有帶大伙兒增收致富的門路。”張省堂說,長期以來,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費,沒有村級產業項目,連帶著整個村都發展滯后。
為了摘掉“后進帽子”,張省堂帶著村干部多方考察后,決定從村干部家后院起步試養鵪鶉。缺少養殖設施,就自己扎育苗籠子、焊養殖架子。“別小瞧這些‘牙縫錢’,給我們省下了六七萬元。”張省堂說。
經過一年努力,到2023年底,常旺街村從試養7萬只鵪鶉,發展出年產蛋量120萬斤的鵪鶉養殖產業,村集體收入從幾萬元升至50多萬元。
“村里還搞了西芹、娃娃菜等種植項目,建了電商直播基地,成立了共富工坊、勞務公司。我無論是去幫忙收菜,還是去做手工藝品,一天都能掙一兩百元。”村民尤云蘭說。
臨沂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段東青介紹,2022年開始,他們每年在全市倒排100個左右“后進班子”,整合市縣鄉三級資源進行整頓。在多方努力下,一批“后進村”逐漸褪去“班子軟、集體窮、矛盾多、村莊亂”的舊面貌。
地處沂蒙山區的平邑縣保太鎮子宿村也是納入整頓范圍的“后進村”之一。通過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收培訓、發展藍莓種植產業、打造“果瑞藍莓”品牌等,預計2024年,村集體收入能在2023年15萬元的基礎上翻一番。
“過去村里有‘三多’:豬圈牛欄多、道路坑洼多、橫流污水多。”蒙陰縣垛莊鎮長明村黨總支書記劉乃江說,為了改善村莊環境,村里創新“群眾參與十項激勵”工作法,設立“兩山”積分超市,村干部、黨員帶頭,鼓勵全體村民參與村莊建設,拆掉了廢棄的豬欄、牛欄,完成了水塘治理、道路硬化和廣場建設。
如今,走在長明村,只見小河流水潺潺,街巷干凈敞亮。“顏值”提升帶來了更高“產值”:清理后的水塘養起了錦鯉、搞起了垂釣,廣藥集團等龍頭企業也與村里的合作社共同建設金銀花、丹參等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帶動村集體持續增收。
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臨沂市已針對“后進班子”連續開展三輪集中攻堅,共整頓轉化316個“后進村”,累計調整選配村干部114名,其中村黨組織書記84名;實施“水電路醫學樂”等民生項目1196個,發展產業項目410個、村均1.3個,71.2%的村實現集體收入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