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通道網絡,載著我國西部地區的新能源產品“跑進”國際市場,讓東盟的水果比過去“搶鮮”進入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在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重慶地處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被賦予“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在這里,中歐班列向西穿越廣袤的歐亞大陸,長江黃金水道向東通江達海,西部陸海新通道向南綿延繁盛。
2024年10月15日,陸海新通道“東盟快班”越南首發。
7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首次將“多次中轉”功能運用在“海-鐵-江”聯運進口上;10月,首趟“東盟快班”發出,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兩大貿易通道實現“無縫銜接”……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重慶在通道建設方面多措并施、同題共答,樞紐通道的聯運量實現顯著增長,展現出強大的物流集散能力。
“東盟快班”由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與渝新歐(重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共同運營,旨在讓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和中歐班列實現無縫銜接,進一步縮短貨運時間。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2024年10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東盟快班’將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兩大通道有效連接,充分發揮重慶聯通‘一帶’和‘一路’的內陸開放綜合樞紐作用。”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丁瑤表示。
長江黃金水道是貫穿我國東、中、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貫通“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近年來,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與西部省區市緊密協作,推動三條物流通道協同銜接,助力西部地區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2024年,重慶樞紐通道聯運量達14.46萬標箱,而2023年為9.25萬標箱,2022年為5.7萬標箱。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高效銜接的數據正逐年攀升,為重慶加快建設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寫下生動注腳。
2024年7月30日,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一列裝載機械設備、汽車和筆記本電腦的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駛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這背后,重慶在不斷夯實現代化集疏運體系:不斷完善“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提速果園港智慧化綠色化改造、洛磧港一期、重慶公路物流基地智能公路港等項目;加快建設魚嘴鐵路貨運站海關監管場所,推進建設一批進園進港鐵路專用線,織密國際航線網絡,提升“公轉鐵”“公轉水”便利度。同時,重慶積極推動口岸物流行業整體智治,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和智能調度,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以初步形成的“鐵海聯運一碼通”為例,目前已實現渝桂鐵海聯運主干線數據鏈貫通突破,壓減34%流程、壓減56%單證、貫通95%場景。這一智慧鐵海聯運綜合場景,如同為貨主打造了一把開啟便捷物流之門的金鑰匙,實現了線上訂艙、供應鏈金融、商事法律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連點成線,織線成網。在重慶和沿線地區的攜手推動下,西部陸海新通道正發展成為一張密集的互聯互通網絡。去年11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印發《重慶市加快構建現代化集疏運體系實施方案(2024—2029年)》,提出構建“4656”現代化集疏運體系,即打造“四向”國內國際雙向物流通道、構建鐵水公空管數“六網”協同運輸體系、完善“五型”國家物流樞紐設施和功能、構建“六項”綜合服務體系。重慶正以改革織密物流之網,放大內陸開放綜合樞紐集成效應。
“重慶市口岸物流系統將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牽引,以提速建設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和綜合服務體系、健全工作落實機制為主線,堅持抓經貿、帶產業、促通道、建機制,建設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面向國內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組織中心。”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主任楊琳表示,2025年,通過不斷提升現代化集疏運體系的能級和效率,力爭重慶樞紐通道聯運量增長20%,為加快建設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全力推動開放型經濟提質增效提供有力支撐。(馬兵 靳萱 楊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