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南京1月15日電(記者柯高陽)國產自主化海上風電綜合探測平臺——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國能海測1號”近日在江蘇如東成功首航投運,為綠色能源走向深遠海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受洋流、船錨、魚群等因素影響,連接海上風電機組和陸地電網的海纜易發生路徑變化和故障。“國能海測1號”使用“水上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的無人化海上作業模式,配備一艘無人船和搭載電磁探測器的工業作業級水下機器人,通過點對點通信聯調技術實現水上水下數據互通,形成機器人沿纜掃測、無人船聯合巡航的巡檢方式。平臺具備浪高2.5米海況下的正常作業能力,可連續無人自主巡檢海纜長度超300千米,對纜線破損位置進行探傷與定位,能有效應對海上風電“低窗口期”運檢難題。
“國能海測1號”投運后,相比傳統人工檢測模式,水下檢測精度和效率提升10倍以上,相較于國外同類技術,海纜故障定位時間從20余天縮短至2天,成本降低90%,停電周期降低三分之一,可減少發電損失上千萬度,為海上風電工程期、運維期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實現海上風電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