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市場監管局通過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市場環境,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在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建設、著力培育壯大市場經營主體、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治理體系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基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2024年,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承接市場監管總局開展川渝經營主體跨省域遷移登記試點,推動制度規則銜接、監管執法聯動,統一企業名稱審核標準、申報規則,制定川渝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率先開展經營主體跨省域遷移登記集中攻堅試點。2024年全年,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區域地方標準14項、互認地方計量技術規范8項,開展跨區域執法協作57次、聯合執法50次,落實落細市場準入異地同標、公平競爭互查互認等制度改革工作。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全國率先以省級政府名義出臺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辦法,堅定扛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責任,動態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309件,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評估“六專”模式獲全國推廣。
支持標準體系建設,充分激發主體創新活力,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建設
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堅持一體化推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啟動《重慶市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條例》立法,獲批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通過制度和平臺雙軌同步建設,有力支撐全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升至22.66件、同比增長15.55%,有效注冊商標總量92.7萬件、同比增長10.6%。在推動知識產權發展的基礎上,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堅持以標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1項、國家和行業標準395項,發布地方標準175項;出臺省級碳計量中心管理辦法,新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47項,新發布地方計量技術規范25項,2項產業計量成果入選全國“計量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十大優秀案例。
創新“無事不擾,有需必應”服務監管模式,著力培育壯大市場經營主體
在對市場中經營主體的監管與治理模式上,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全國率先建立專項整治(行動)統籌機制,將40個區域、13.7萬戶經營主體納入“沙盒監管”,減少企業重復檢查5600戶次;首創涵蓋市場監管全領域的“三書一函”制度,依法對1404件輕微違法案件不予處罰、285件不予實施強制措施,逐步實現“無事不擾”與“溫度治理”的有機結合。同時,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還在準入機制與主體培育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深化市場準入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迭代優化企業開辦“E企辦”,推行企業開辦、變更、遷移、注銷等11個“一件事一次辦”應用場景;另一方面,構建個體工商戶分型梯次培育和分類多元培育機制,累計推動9054戶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企業,全市經營主體總量突破375萬戶、居直轄市第一,企業在經營主體中的占比達31.7%、居西部第1位。
深化重點問題整治,數字化賦能信用監管機制,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治理體系
2024年,重慶市市場監管局持續開展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電動自行車等專項整治,累計查辦案件2.98萬件、同比增長5.29%,入選市場監管總局典型案例11件;進一步嚴格“三品一特”安全監管,深化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工作機制,開展食品監督抽檢13.4萬批次、問題發現率2.94%,藥品抽檢合格率達99.73%。在食品安全領域,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探索并落實“渝食安”全鏈條智管綜合場景試運行,重點食品溯源系統賦碼88.7萬批次,建成“數字商超”61家,“校園食安”智慧監管經驗獲全國推廣。在破除市場信息不對稱方面,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首創覆蓋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信用合規建設指南,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在專業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常態化應用,歸集涉企信息1136.97萬條,依法將83名違法當事人納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接下來,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將更好發揮質量體系基礎支撐作用,精心打造更優營商環境,著力促進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持之以恒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守住市場監管領域安全底線,打造“十四五”規劃收官標志性成果,謀劃引領性、標志性、示范性“十五五”工作,在主動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