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水口袋公園
重慶市江北區城市管理局(以下簡稱“江北城管局”)以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為主線,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創新“一路三清”工作機制,通過“一馬三駒”模式推動工作力量下沉、開展“城管進社區”行動延伸服務觸角、特色治理手段重塑城市空間新貌等措施,為城市管理注入新活力,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度。
“一馬三駒”推動工作力量下沉,筑牢城市治理根基
江北城管局創新“一路三清”工作機制,以“1234”的工作方式探索城市治理有效途徑。其中,“1”是以一路作為城市治理最小單元,堅持群眾路線,傳承“三問于民”工作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2”是兩個工作延伸,包括城市管理規范標準進社區和政府服務進社區,收集轉辦多領域公共服務內容;“3”為三個工作目標,即門店情況清楚、路面環境清潔、立面空間清爽;“4”是四個工作機制,涵蓋黨建引領、包段負責、執法牽頭、責任共擔,提升治理效能。
在“一路三清”工作機制下,江北城管局結合社會治理“老馬工作法”,由局黨委領導掛帥謀劃,將轄區內的直管道路劃分為8個片區路段、48個基礎網格,并以各基層支部書記作為行業負責人,開創由城管隊員擔任路段長,市政(照明)、綠化、環衛3方面人員為管理員的“一馬三駒”工作模式。
紅盛路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外的盲道地磚損壞,影響市民通行。大石壩街道綜合行政執法人員歐洋發現情況后,立即在“一路三清紅盛路試點工作組”微信群內向市政設施管理人員反映,不到24小時,該路段的地磚便修補完成。
據了解,這是大石壩街道落實“一馬三駒”工作機制牽頭組建的工作微信群。群內不僅有市政設施管理人員,還有社區網格員、環衛作業公司管理員及作業人員、應急辦工作人員、交巡警、消防部門工作人員、水電氣公司管理員、商戶志愿者等。
“通過運行‘一馬三駒’工作模式,各部門形成合力,共同處理路段內的各項事務,切實改變以往各行其政、缺乏統一協調的局面,讓我們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睔W洋說,以前發現此類問題,需要向街道的執法大隊上報或通過反饋給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進行作業調配,現在通過工作群直接聯系相關單位工作人員,拍照錄像讓其對現場情況一目了然,更快捷地進行調配處理。
此外,為解決行業各自為政、配合不力的問題,江北區城管局還建立“一考三用”工作機制。針對在職在編人員,考評結果關乎評先評優、職級晉升;臨聘人員的考評影響崗位績效發放和合同期滿續聘;作業公司的考評則作為管護經費撥付和合同執行延續的依據。在考核驅動下,各路段建立起日碰頭、周分析、月上報制度,積極配合處理問題,各路段日均解決問題超50個,及時處置率達99%,群眾滿意度達98.71%。
城管進社區,聚焦民生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社區是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主戰場”。為充分發揮社區基層治理前哨探頭功能作用,聚焦群眾關心的最直接最現實問題,江北區按照全市“城管進社區”工作部署,結合江北區城市管理“一路三清”工作機制,建立“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通過多跨協同、綜合治理,切實解決轄區居民群眾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
據統計,江北區已在轄內100個社區全覆蓋開展“城管進社區”行動,以“三問于民”等方式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凝聚部門、社區、物業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城市治理。
東方家園小區是一個封閉式的老舊物業小區,一直以來,社區接到居民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停車難的問題。目前,小區室內和室外一共有600多個停車位,但根據前期社區摸底,小區內大約有1800余輛車,僅小區停車位缺口就約有1200個。
“由于小區修建年代久遠,當初開發商也沒有規劃更多的停車位,亂停車現象非常嚴重,經常堵塞消防通道,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業主矛盾也日漸增加?!睎|方家園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為了緩解小區業主停車難的問題,東方家園社區向轄區路段長反映了該問題。經實地走訪,工作人員發現渝澳大橋引橋橋下有一片近3000平方米的閑置空地,地權屬于華葡橋梁公司。街道將這一情況及時向上反映后,江北城管局牽頭實地調研,并積極組織協調華葡橋梁公司、交通部門,以及負責后期運營的第三方,在最后達成一致意見。東方家園社區也通過召開居民院壩會以及入戶等形式征求業主和居住本小區“兩代表一委員”意見。
停車場于2024年4月份動工,7月底建成,通過環境整治建設小微停車泊位91個,其中120kw直流雙槍充電樁18臺,充電車位36個,普通停車位55個,換電站2座,儲能站一座,有效緩解小區內及周邊停車難、充電難的問題。
據悉,“城管進社區”行動已累計改造人行道路2000余平方米、車行道1.2萬平方米,建設小微停車場21個、1600余個車位,聯系企業事業單位開展錯時停車,開放共享停車位3000余個;增設路燈45盞、消除暗盲區3000余平方米。
特色治理點亮城市角落,重塑空間活力新貌
位于江北區北濱一路高架橋下的N37橋角角夜光營地里傳出動感十足的音樂旋律。身著時髦的年輕人騎著摩托車、駕著轎車陸續抵達,共赴一場活力四射、充滿律動的特色演藝活動——野歌會,大家在音樂中盡情釋放,橋下、嘉陵江、音樂……共同組合構成了一種奇特體驗。
2024年4月,在夜光營地的第一場野歌會吸引了近700人,登上了抖音和微博的熱搜,后來每一場都持續在1000人以上。
過去的橋下空地有時用于停放車輛、栽種綠植,更多時候,它們被“荒”著,規劃學界稱之為城市“剩余空間”或“灰空間”。針對這類現象,江北城管局深入實施小微空間治理,對長達12公里的北濱路橋下空間進行文體改造,打造特色文化空間,建成N37橋角角夜光營地、巴人汲水公園等文體項目,占地面積達2.2萬平方米,為群眾提供野歌會場、飛盤場、羽毛球場、籃球場、乒乓球場等活動場地。
同時,還有一大批老街巷、老廠區、老舊社區變身旅游“打卡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催生出新風景,煥發出新生機,北倉文創街區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北倉里毗鄰觀音橋商圈,改造前是一個基礎設施老化、外立面破損、環境衛生惡劣的老舊小區。江北城管局發揮“一路三清”的多跨協同機制,改造路面和房屋外立面13萬平方米。
社區品質提升后,北倉里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低廉的房屋租金吸引了部分年輕創客群體來此開店創業?!耙宦啡濉甭范伍L主動對接文創門店和社區居民,征集他們對住宅社區引入商業的意見,以及商業化帶來的問題。通過與群眾緊密聯系,收集到餐飲油脂堵塞下水管網、社區文創景觀引流不足、部分區域存在安盲區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江北城管局帶頭新增劃線停車位70余個、建設20余處“一米”樂園和“口袋公園”,新建公共廁所1個、垃圾分類收運點2個、增設集照明、商鋪指引多功能桿40根。同時,協調江北區固廢運輸公司進社區、入樓棟幫助指導收集廢棄油脂和廚余垃圾,工作人員上門協助線上辦理店招備案、水電氣開通、營業執照等政務事項,并協調限時外擺、噪聲、光污染等擾民問題。
“北倉里環境日美日新、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累計吸引落戶市場主體150家,創造就業崗位1000余個,逐漸形成了具有‘市井味、煙火氣、人文范’的商住友好街區。2024年國慶累計接待游客約20萬人次,全年預計實現文商旅綜合產值2億元?!苯背枪芫窒嚓P負責人表示。(馬兵 石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