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曉東
近年來,浙江紹興市柯橋區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總目標,持續深化黨建聯建機制,大力推進興村共富鏈建設,做深“強基、聚鏈、賦能”三篇文章,加快培育農村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茶葉、香榧、蘭花、黃酒、醬制品、竹制品等6條精品產業鏈和菊花、“一桌土菜”、菌菇等X條特色產業鏈,有效帶動強村富民,助推城鄉融合。
堅持黨建引領,筑牢組織根基
組織筑基,“三位一體”強引領。創新謀劃“6條精品鏈+X條特色鏈”工作布局,深化黨建聯建“四聯四定”工作體系,完善“1+3+X”興村共富鏈組織架構,即成立1個區級農業全產業鏈聯合黨委,探索“行業協會串聯”“屬地黨委整合”“鏈主單位帶動”3種模式在各條產業鏈上建立功能型黨組織,吸納部門、村社、社會組織等參與聯建或擔任黨委委員,串聯帶動X家共富工坊黨組織。如安昌街道依托行業協會成立醬制品產業鏈黨委,串聯起325家生產單位和9家共富工坊;漓渚鎮牽頭鏈上4家鏈主企業帶動成立蘭花產業鏈聯合黨委;稽東鎮以大橋村為龍頭帶動片區聯建成立聯合黨組織。
資源聚勢,“全鏈整合”提效能。發揮鏈上黨組織鏈接經營主體、拓展市場渠道、推進資源共享、推動人才共育等作用,建立鏈上聯席會商、黨員管家幫辦、黨員聯系服務等機制,整合土地、資金、技術等資源,建立8個鄉村共富聯合體(片區),實現片區內政策、獎補、設施共用,聯合建設項目39個、培育產業主體8個,帶動片區內弱村增收1300余萬元。
機制固鏈,“三方共贏”深聯結。沿著產業鏈布局“共富工坊”,引導村集體通過土地和閑置房屋出租、資金資源入股等方式參與共富工坊建設,構建緊密的村企民“三方共贏”利益聯結機制,優先吸納本村低收入群體就業,優化村、企、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方式,將一半以上利潤留在農村,打造鏈上共富工坊161家,吸納農民就業9000余人,涌現出“一桌土菜”“聯竹成金”等一批省市優秀黨建聯建共富工坊案例。
聚焦全鏈發力,激活產業引擎
項目強鏈,“一鏈一策”補短板。聚焦茶葉、香榧、蘭花、黃酒、醬制品、竹制品等重點本土產業打造6條精品鏈、“一桌土菜”、菌菇等打造X條特色鏈,按照“1個總體目標+5大支持維度”標準制定“一鏈一策”,鏈上牽引性項目向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水平提升、服務組織建設等領域傾斜,建成南部茶葉、香榧產業集聚區和“花香漓渚”國家級田園綜合體。
品牌補鏈,“雙輪驅動”助增值。強化科技和品牌雙輪驅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產業共富智庫”,研發蘭花花期調控、醬制品低溫風干等技術,幫助拓寬產品市場;打造“1個公用品牌(柯農優選)+N個主體品牌(安昌金醬、漓渚蘭花等)”全產業鏈品牌體系,因鏈制宜創新“六統一”區域公用品牌質量管理模式,推動“平水日鑄”等4個品牌入選地理標志產品和省名優“土特產”百品榜。
文化延鏈,“業態融合”育爆款。探索“工坊+文旅+電商”業態融合破圈,衍生出“沉浸式醬旅”、“全筍宴”美食展、香榧特色研學游等新業態,推出年輕人喜愛的“醬油棒冰”“即食香腸”“香榧巧克力”等新產品,打造酒源葉家堰等一批體驗基地,推動“日鑄茶文化體驗風情線”成為“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
強化要素支撐,做優發展生態
駐鏈指導,“服務下沉”強支撐。整合區級部門、鎮街干部、科研機構等力量,在興村共富鏈上建立以班子成員為團長、中層干部為骨干、全體年輕干部編組入鏈的“駐鏈服務團隊”,實行“揭榜掛帥”項目領辦制度,優化日常服務,組織開展需求對接、項目攻堅、事項幫辦等“店小二”式服務,幫助鏈上企業爭取各類政策補助。
多元聚資,“資金統合”優保障。落實政策扶持,建立“區統鏈用”資金保障機制,整合涉農資金設立“強鏈共富”專項資金,開展鏈上金融對接,支持產業鏈項目爭取國債、省市投資激勵等上級資金,幫助醬制品產業鏈、生態稻米產業鏈爭取省補資金3000萬元。制定“南部山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支持水源地保護區產業發展,引導寶業、松盛園等民營企業投資參與“菌菇艙”“季三缸”等興村共富鏈上項目。
人才入鏈,“技能提檔”增實效。實施農創客“金農專項”計劃,多渠道引育鄉村職業經理人。建強“柯農學堂”培訓平臺,打造“農業專家+創客團隊+鏈上農戶”服務體系,與職教中心、在柯高校等合作開設“共富夜?!?、“一鎮一品”產業課堂等,在醬制品產業鏈試點“技薪掛鉤”,推動構建“增技—增效—增收”良性循環,累計引育“鄉村運營師”120余名,新培育農創客近200名。(作者系柯橋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