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2025年度院地共建科技包聯專家服務團暨科技增糧先鋒隊出征儀式在哈爾濱舉行。會議全面部署新一年農業科技攻堅任務,通過構建"專家包聯到縣、技術服務到田、成果轉化到戶"的科技包聯體系,集成推廣"百項技術、千個基地、萬名人才"的增糧示范模式,錨定全省“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目標,形成“科技包聯全覆蓋、增糧示范再升級”的院地合作格局,為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近年來,為深入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進一步提升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省農科院不斷創新科技服務模式。2024年,組建18個分院(所)、212名科研專家構成的13個科技包聯技術指導組,覆蓋全省13個地(市)。通過“一院牽頭、多院參與”服務模式,在春種、夏管、秋收關鍵農時開展技術指導632次,服務農戶7796人次;針對6月極端天氣的不利影響,組織508人次專家赴454個鄉鎮開展537次減災技術指導,拍攝80余部抗災短視頻通過新媒體傳播,為糧食穩產提供應急保障。同時,省農科院在全省30個實施地(市)實施科技增糧工程,建設130個百畝攻關田、134個千畝示范方、7個萬畝創建片,大豆、水稻自主選育品種占比超68%,科技增糧工程成效顯著。其中,“綏農34”大豆實現畝產311.6公斤,“松粳60”耐鹽堿水稻畝產達534.2公斤。全年開展技術指導1247次,培訓農戶1.8萬人次,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科技增糧模式。
2025年,省農科院將進一步升級科技服務工作機制,構建“1+1+N”的院地合作模式,采取“一地一策一方案”“一責一效一成果”的工作方式,“聚合N個團隊力量、服務N個產業發展、打造N個創新模式”。計劃推廣百項先進技術品種、建設千個示范基地、培育萬名鄉村振興人才。通過實施“三個一批”發展路徑,著力打造推廣人才隊伍、技術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三大支撐體系,組建28個分院(所)牽頭的13個科技包聯服務團,形成覆蓋全省的科技服務網絡。
省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陳宇輝表示,將重點推進五項機制,即實施精準攻關,破解品種應用與技術指導難題;13支科技服務團即日進駐生產一線,開展全流程技術服務;推動良種、良法、良機、良田“四良融合”,建設智能農機應用場景;發展沙棘、紫蘇等特色產業,突破農產品保鮮與預制食品加工技術;通過“流動課堂”培育萬名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和基層農技骨干。
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院長丁俊杰表示,要讓示范田成為農民看得見的教科書。克東縣大海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鄒德海、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副鎮長徐海慶代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言時均承諾,將全力配合科技服務工作。會議還表彰了2024年度先進集體和個人,并為13個科技包聯服務團授旗。
隨著13面科技服務旗幟的傳遞,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工作者將全面投入春耕生產,為實現2025年糧食產能提升目標提供堅實科技支撐。(圖片: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