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逐步深入,中國東莞正在制造業升級中獲得更多優勢。在今年9月舉行的一場莞港產業合作聯合推介會上,超過800名莞港兩地社會各界精英前來參會,達成莞港簽約項目39個,涉及投資金額約350億元人民幣。
昔日,東莞通過對外開放、利用外資從落后的農業縣蛻變成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如今,東莞華麗轉身成為“創新基地”,再次刷新外界認知。數據顯示,2017年東莞平均每天誕生高新技術企業超5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4058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達2400家,高科技企業數和入庫數穩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名,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已突破50%。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機遇下,東莞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創新實力、人才紅利和區位優勢正在巧妙地發生作用,這座城市正積極發揮區位與產業雙重優勢,推動協同式全域創新,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重塑面向全球化的更高層次開放格局,以高質量發展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
區位優勢賦能“中國智谷”
從香港西九龍出發,不到40分鐘就能到達東莞虎門站。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已初步實現一體化,一天之內穿梭于香港、深圳、東莞之間,已經變得習以為常。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路網建設的推進,東莞全面融入大灣區,東莞以軸線城市的身份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在大灣區中,東莞正日益成為珠江東西兩岸半小時經濟圈交匯的核心區域,這里正搭建起整個大灣區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連接軸。
與此同時,廣東省正大力推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這一科技走廊承載改革開放40年來最優質的創新資源,是廣東鏈接全球創新體系的門戶。
作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腹地,東莞區位優勢顯著——一頭有廣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優勢,另一頭有香港深圳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創新動能充沛的優勢。
有專家認為,東莞的區位優勢將吸引更多高新科技企業落戶東莞。作為科技走廊中的“通道城市”,東莞將有望攜手廣深,打造成為“中國硅谷”、“中國智谷”。
良好創新生態集聚高新企業
華為終端總部落戶松山湖,藍思科技投資45億元在東莞建廠……除了交通硬件環境的提升和強大的制造業基礎,良好的創新生態讓創新巨頭們看到了東莞的發展機遇。
今年8月,全球第四臺、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裝置在東莞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由此,東莞對全球頂尖人才磁吸效應正在加速放大。今年4月揭牌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圍繞散裂中子源、擬新建設南方光源、極端材料環境設施三大科學裝置,實驗室目前已吸引了中科院、哈工大、北大等首批10支全球頂尖創新研發團隊加入。
依托國家散裂中子源,東莞將規劃高標準建設53.3平方公里中子科學城,構建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重要實驗室、世界科學家和世界前沿產業四大集群,一個年輕的科創“策源地”呼之欲出。“若干年后,將會有更多世界級的科學家來到松山湖畔。”中國科學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說。
“有平臺、有資金、有政策,加上優美的生態環境,東莞會成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我來東莞生活后,越來越喜歡這個地方。”2016年,英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實驗室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張書彥舉家回國,來到松山湖擔任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
“把創意變成模型,在其他地方可能需要一個星期,但在東莞只需要一天。”拜奧雅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振滔表示。這家企業致力于為病人量身定制提供治療建議的機器,以幫助醫生減少人為診斷誤差。
完善的上下游供應鏈也成為創新生態中的重要一環。廣東美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倪加加博士談到從廣州來到東莞創業的原因時說,“生物醫藥研發需要很多特殊定制的儀器設備支撐,在東莞可以尋找到更多低成本的儀器設備提供方,這幫助我們大大降低了研發成本。”
一大批像拜奧雅德和美立康生物這樣的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企業正在東莞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在這些企業的帶動之下,昔日“世界工廠”的產業結構向高端化發展,創新驅動和開放型經濟特征日趨明顯。(劉柔剛 王正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