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其中明確要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等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一號文件落實看基層,走進湖北廣水駝子村,看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落后村”是如何通過一系列鄉村振興“組合拳”,變成如今人人羨慕的富裕村、和美村。
地處鄂北崗地的駝子村,近年來,流轉土地整合資源,形成從育秧、社會化服務到烘干、加工的糧食生產全產業鏈,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工廠化”鏈式種糧,使昔日的“落后村”變成和美村。
圖為航拍駝子村。新華網發
正月未盡,雨水節氣剛過,駝子村周邊村的4個種糧大戶一大早就在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找到了村黨支部書記黃艷峰,要他推薦幾款秧苗。黃艷峰拿出稻種介紹后,他們很快選中幾款價廉質優的秧苗,并預交了定金。
黃艷峰還是廣水市鑫農共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這家公司是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資控股的鄉村合作公司,2021年投資160萬元,建成總面積6720平方米的10個育秧大棚和500平方米的育秧車間。
用上育秧車間的秧苗,村民取得好收成。2024年雖然天氣干旱,但市內武勝關鎮蘆花村水稻畝產收入超2000元,達歷史最高水平,農戶平均每畝增收500元。
駝子村是湖北省廣水市廣水街道辦事處下轄的一個小山村,人口僅1200余人,耕地1400畝。2018年黃艷峰返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村里耕地拋荒撂荒嚴重,村集體欠外債20余萬元。
2019年,為發展產業經濟,他挨家挨戶上門動員村民流轉土地,村集體最終流轉近百畝荒地種植了香稻。當年香稻實現收入6萬多元,荒地租金按照每畝300元全部兌付給了村民。
此后,村集體將農戶不愿意耕種、地力不好、相對偏遠的田地,全部流轉入股,種植隨州香稻、優質稻和小麥、油菜,分兩季輪作。目前村合作社共流轉土地1200畝。
圖為駝子村村民在育秧大棚運秧苗。新華網發 盧發明攝
為解決水稻秧苗來源問題,同時化解農戶個體傳統育秧勞動強度大、成本高等問題,在湖北中煙廣水卷煙廠對口幫扶下,村里建起了育秧車間和育秧大棚。秧苗除滿足本村種稻需要外,還供應鄰村農戶。黃艷峰說,駝子村秧苗選用優質稻種,一盤秧苗10元錢左右,比市場價低20%左右。雖然到4月底才能出秧苗,目前已定出五六萬盤。
緊挨著育秧車間,有一個駝子村農機服務中心的倉庫,擺滿了拖拉機、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
近年來,駝子村先后投入150余萬元,購置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除草機、開溝機、拖車共12臺“育、耕、插、收、防”設備。 黃艷峰介紹,鑫農共富公司還將種糧大戶的閑置農機整合吸收,成立“農機服務隊”,安排專人負責收集各村服務需求信息,按照每畝80元的價格提供機耕、機插、機收等服務。這個價格比市場平均價格低40元以上,降低了農戶種植成本。
目前,駝子村農機服務能力“由小到大”、服務項目“由少到多”,累計實現經營性收益150萬元,利潤超百萬元。
為打通糧食生產全產業全鏈條,駝子村還探索多村聯合、跨鎮聯建,與市內楊寨鎮月日塘村糧食烘干廠、長嶺鎮徐寨村糧食加工廠合作,解決糧食烘干和加工問題。
“從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機械化操作,1200畝土地僅需4至5人管護,1畝地能節約成本300多元。”黃艷峰介紹說,目前村里撂荒地已全部實現有效利用,村民也改變過去“賣稻谷”的習慣,轉為“賣大米”,每畝地平均收入翻了一番。
圖為駝子村購置的收割機。新華網 肖進安攝
駝子村還依托鑫農共富公司發展了蔬菜大棚、瓜菜連作、蓮藕種植、王鴿養殖等產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實現經營性收入1000余萬元,利潤近200萬元。
從前的駝子村,因土地大量拋荒、對外負債累累、環境臟亂差,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如今,駝子村年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百萬元,人居環境干凈靚麗,人人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成為人人羨慕的“和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