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26日電 雨水節氣過后,天氣乍暖還寒。在位于天津市武清區的京津產業新城科創先導區內,西諾通科(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實驗室里檢測設備快速運轉,研究人員正忙碌工作。
該公司主要從事食品安全檢測業務,2023年從北京來到天津,致力建設技術研發與服務創新平臺。
為何選擇武清?公司副總經理王繼圣向記者揭秘了“三個降低”:通勤時間大大降低,房租成本大大降低,用人成本大大降低。他還告訴記者,公司研發人員全部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碩博學歷人才占比高達80%。
“公司2023年收入約200萬元,2024年增至2000萬元,預計未來3年收入將保持50%的年均增長。”王繼圣說。
11年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大幕開啟,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天津武清區搶抓這一戰略機遇,用好京津兩個超大城市的雙向資源,按照“一核、多點、全域”的新格局建設京津產業新城。如今,這座“新產業之城”正加速崛起,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高地。
“一核,即京津產業新城科創先導區;多點,即武清開發區、京清汽車產業園、高村數智創新園等7個產業園區;一核多點,帶動全域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武清京津產業新城管委會副主任張書月向記者描繪了這座“新產業之城”的圖景。
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使用空路軌綜合調度系統。新華社記者 王寧 攝
位于武清開發區軌道交通產業聚集區的一家企業車間內,幾十臺智能設備高效運轉,經過貼裝、焊接、檢測等30多道全自動工序后,一塊塊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電路板從生產線上魚貫而出,乘著自動導向車進入倉儲車間,等待發往全國各地。
“開春以來,公司迅速進入業務‘旺季’,已簽約訂單的生產計劃已經排滿全年。”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興奮地說。
2020年,這家總部位于北京的企業落戶武清,研發在北京、產業化在天津的發展藍圖成為現實,經營成本大幅下降。“未來,企業將加強智能化改造,重點研發巡檢無人機、無人重卡編隊控制系統,實現空、軌、路綜合發展。”張偉說。
近年來,隨著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等北京企業陸續在武清落戶,帶動數百家配套企業集聚,軌道交通、汽車制造等產業集群實現了“從0到1”“從1到N”的飛躍。除了“京津研發、武清轉化”的模式日漸成熟,更多立足京津、輻射全國的產業在這里加速聚集。
臺鈴電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地處京津產業新城“多點”之一的新材料和高端裝備產業園,定位為電動自行車生產基地,產品輻射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春節后,企業招工進入旺季,在公司門口,前來應聘的工人手提大包小包,絡繹不絕。見到記者時,河北人張愛鈴和兩位工友正從車上卸著被褥和行李,“經過多方打聽,這家企業收入較高,而且管吃住,決定來試一試。”張愛鈴說。
臺鈴電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正在檢查車輛生產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暉 攝
公司車間內,一款款配色新穎的時尚單車依次下線。臺鈴電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成笑著對記者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企業得到了十足的體現,電動車的配色設計是北京的公司,為企業提供配件的天津、河北企業多達100家,一線工人多來自河北和天津。
在距離老廠房不遠處,記者看到,正在施工的新廠房已完成主體結構。羅成介紹,企業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天津深耕,2023年7月啟動擴建項目建設,預計2025年底部分建成投產,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達70億元。
堅持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京津產業新城建設全面起勢,加速蝶變升級。張書月介紹,京津產業新城科創先導區已啟動建設智能科技和生物醫藥研發孵化“兩基地”,2024年累計落地特變電工電氣裝備集團、中材建設武清產業發展中心等優質項目184個,總投資116.8億元。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方位、高質量縱深推進的新階段,武清京津產業新城乘勢而上、奮楫爭先,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智慧城市為承載,推動人、產、城、鄉、景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天津市武清區副區長、京津產業新城管委會主任劉松林說,未來,武清京津產業新城將持續深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統籌:曹建禮、邵香云
記者:王暉、王寧
海報: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