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新十年,2月26日,天津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召開,總結2024年成效并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結合會議精神,聚焦“新十年”天津經濟發展的新機遇,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京津同城化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以前做新產品驗證,給北京的機構寄送樣品來回就要一周,如今上下樓就能解決問題。”中科芯創醫療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軼坤說,中關村(智造)中試服務平臺落戶天津市河北區后,眾多天津企業享受到北京成熟的科創服務,成果轉化不斷加速。
近年來,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結合效果明顯。天津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雙認為,留住人才、進一步激發科技成果在區域內轉化的經濟效應,還需要京津兩地全方位加深合作。
“天津將接續謀劃新一批京津同城化發展重點任務,促進兩個超大城市產業業態、城市流量和經濟活力雙向提升。”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主任戴永康說。
這些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推動北京中關村新一輪24條先行先試政策向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復制推廣,協同推進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提質增效等。
今年1月,由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和北京總部對接引育的天津智清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其研發的粉體材料可以用于水質凈化、新型建材等多個領域。
“在兩地協同機制下,我們迅速獲得了5000平方米廠房和超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從北京過來的企業負責人蘇振國表示,今年將借助天津的廣泛應用場景加速生產。
天開發展集團技創中心事業部部長鄭宏磊表示,作為天津中心的運營主體,他們已和北京聯合在津布局26個功能平臺,接下來將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人形機器人關節等領域,通過聯合發布技術需求等方式加速域內創新成果落地。
鏈群共育做大產業優勢
不久前,北京青禾晶元半導體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遷址天津濱海高新區,天津由此成為青禾晶元全國總部所在地,一期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值將達15億元。青禾晶元董事長母鳳文說,他們看重天津的對外開放和產業聚集優勢。
近年來,京津冀亮出各自“家底”,梳理繪制產業圖譜,共育6條重點產業鏈和5個產業集群。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蘭冰認為,京津冀目前已形成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同步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加速融合的新發展路徑。
面向“新十年”,天津提出,在京津冀產業格局中找準定位、方位,既善于做鏈主,又善于做配套,推動優勢產業成龍配套、成鏈成群。
天津市工信局局長尹繼輝表示,今年天津將牽頭制定京津冀新一代信創國家級集群提升方案,協同推動三地的國家級集群邁向世界級。
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群規模已達2.2萬億元,作為該集群的龍頭企業,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飛騰系列國產CPU總銷量近日突破1000萬片。公司副總經理郭御風表示,未來一段時期,企業將用好京津冀地區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完備優勢,在高性能微處理器等多個領域加強投入,帶動信創領域強鏈補鏈建設。
位于天津武清汽車產業園的來金(天津)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則是產業鏈上的配套企業,小米、北京奔馳等均是其客戶。企業負責人呂松表示,未來將持續關注“家門口”的市場,借助三地實施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配套工程的新契機,加強與新能源整車企業合作。
對外開放門戶匯聚資源出海
近日,經天津港前期主動對接,來自京津冀地區的超4000輛國產自主品牌汽車從天津港環球滾裝碼頭駛向南美等海外市場,創下天津港近年來單船外貿出口商品車新紀錄,也成為天津按照國家政策指引強化“京津冀海上門戶”作用的最新實踐。
1月,國務院關于《京津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公布,要求天津市加強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提升對外開放門戶功能。
天津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與港口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新宇認為,加強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需要通過不斷豐富的港口功能拓展更多業務,讓天津港的“流量”變“留量”。
在2月26日召開的會議上,天津提出搭建對外開放新平臺,做好港產城融合發展文章等內容。
天津港所在地天津市濱海新區區長單澤峰說,今年新區將繼續完善港口型城市功能,推動臨港產業成龍配套,做強港產城融合項目支撐。
就在不久前,來自北京的水下勘探設備研發制造企業——天津海卓同創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制造中心在濱海新區投產。“依托天津生產基地和海上測試場,我們可以隨時測試新產品。”公司綜合部經理劉治東說,天津基礎設施完善、航運要素聚集是企業落戶這里的原因。
在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奇看來,除發展臨港制造業外,“新十年”天津還需要不斷深化環渤海港口協同聯動,做強天津港與京冀空港、陸港、海港的銜接,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門戶作用。(記者李鯤 郭方達 梁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