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4月24日電 題:左手灣區右手東盟 香港開拓發展新空間
新華社記者林杉、牛琪、王紅玉
“東盟與香港經貿關系深厚,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與大灣區的關系千絲萬縷。”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這樣描繪香港“左手灣區右手東盟”的獨特位置,“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企業可以攜手港商一起‘走出去’。”
4月初以來,美國胡亂揮舞關稅大棒,作為自由港的香港也受到無理攻擊。因應國際貿易形勢日趨復雜,香港在過去幾年未雨綢繆,一方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另一方面加強與東盟等海外市場的經貿聯系,利用自身獨特優勢化解危機,開拓發展新空間。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用好香港最大機遇
面對美國濫施關稅,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約8700萬人口,生產總值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國家是香港的最大機遇,也是最大的確定性”。
這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無人機照片,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就在一個月前,《關于修訂<《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開始正式實施,在香港多個特別具有優勢的服務領域增添了開放措施,進一步便利香港服務提供者及專業人士在內地設立企業和發展業務。
截至去年底,CEPA下的累計貨物關稅優惠已突破102億元人民幣。去年,內地與香港的貨物貿易總額超過4.8萬億港元,是實施CEPA前的三倍多,平均每年增長5.6%。內地對香港服務業作全面或部分開放的部門已增至153個,占全部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的96%。
去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上,粵港企業簽署126項、總值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經貿合作項目。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特區政府積極支持香港企業和人才擁抱大灣區的無限商機,更鼓勵廣東企業利用香港多元優勢和專業服務加快“走出去”。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向新華社記者表示,約九成廠商會會員企業在內地設廠,其中近八成集中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這里不僅是香港企業的重要生產基地,更是進入內銷市場的關鍵門戶。
擴大東盟貿易份額 開拓新伙伴新市場
除了積極融入大灣區,香港也積極開拓東盟市場,憑借“一國兩制”獨特優勢、自由開放的經濟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跟東盟國家的合作范圍廣闊,大家有共同利益。”李家超說。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數字,從2018年到2024年,東盟在香港市場份額已由7.4%上升至8.7%,排名僅次于內地。自2019年東盟已超越美國成為香港第二大貨物出口市場。
這是2024年9月17日拍攝的香港貨柜碼頭。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通過深化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加強與大灣區的創科聯動,香港定必能夠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整中找到新定位,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香港經民聯副主席、特區立法會議員林健鋒說。
李家超說,香港會進一步擴大香港經貿的“朋友圈”。5月初,李家超即將出訪中東,謀求拓展新興市場,幫助本地中小企“走出去”。
去年7月底,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隨特區政府代表團訪問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為更多港商進軍東盟市場做好部署。“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必須努力尋找新伙伴,開拓新市場,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擔當好‘超級聯系人’的角色。”莊子雄說。
加快采取多種措施 拓寬未來發展空間
除了加強與內地和東盟的貿易關系以外,香港還采取多種措施,包括堅持自由貿易政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大發展科技創新、推動國際金融合作等,進一步穩固香港“三中心、一高地”的地位。
過去幾年,香港已與21個經濟體簽訂9份自由貿易協定,與33個經濟體簽訂24份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遍布全球的投資貿易伙伴網絡使得香港有充足的回旋余地應對外部挑戰。
這是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自2022年底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以來,香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初創企業數量較上年增加10%,雇員總數增長7%,雙雙創歷史新高。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表示,眾多跨國企業投資香港,正是看中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堅如磐石的法治、國際化和友善的營商環境、海納百川的包容文化,以及聯通內地這個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費和創科市場。
“香港正充分發揮‘超級聯系人’的關鍵作用,為全球企業和資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陳茂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