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鄭生竹
自2018年被列入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地區以來,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持續探索文明實踐新路徑,推出豐富多樣的服務項目,讓群眾學習有陣地、服務有平臺。
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村民在馬莊香包文化大院制作香包 季春鵬 攝
1
推倒有形隔斷,打破無形隔閡
基層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首要考慮陣地設在哪兒。賈汪區打破村委會“兩層樓、一個院、兩扇鐵門”的固有格局,拆除圍墻、敞開大門,壓縮社區辦公空間,為群眾活動騰出場地。
崗子社區黨總支書記鹿丙州介紹“十必聯”工作機制
“村兩委人員集中到前臺辦公,其他場所全部改為群眾活動功能室。”大泉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所長朱寶珍說,以前,村民總認為村委會是村兩委人員辦公的地方,無事不登三寶殿。改造后,村民去村委會的次數明顯增多。
“老百姓有地方活動,我們也能借機把群眾聚集起來。”崗子社區黨總支書記鹿丙州說,2020年5月落成的崗子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有老年活動、矛盾調解、農家書屋等功能室,社區工作人員在大廳集中辦公。
目前,賈汪全區已建成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2個實踐所、134個實踐站、550個實踐點,遍布城鄉的所、站、點成為群眾身邊的紅色陣地和精神家園。
2
豐富實踐形式,讓群眾喜聞樂見
為了讓理論宣講通俗化、具象化,賈汪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理論宣講,整合各類志愿資源進基層。在組織主題宣講時,賈汪區要求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講解過程穿插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活動間隙還設置有獎問答。
廣場社區工作者介紹志愿服務積分辦法
“建黨百年喜事多,續寫輝煌奏凱歌……”在潘安湖街道馬莊村,快板《黨旗飄揚映日紅》正在上演。馬莊村村民徐孝青說,特色理論宣講工作接地氣,老百姓很愛看。
靠鄉村大喇叭管理村務,在蘇北農村地區仍未過時。為提高內容質量,賈汪區安排專人制作廣播稿,由區融媒體中心專業播音主持人錄制音頻,并發給各村、社區。大吳街道解臺村三組村民趙孝順說:“廣播雖小,作用很大。大喇叭一響,能了解許多政策信息。”
“十必聯”實現戶戶到、時時聯、事事幫。但凡群眾家里有喜事、喪事、急事、難事、病事、糾紛等,必有志愿者上門聯系。每名“十必聯”志愿者包10戶群眾,每月至少上門走訪1次,每周至少電話聯系1次。
3
文明實踐有機制保障
為避免一陣風、走過場,賈汪區為文明實踐活動提供長久保障。
村村有文明實踐聯絡員。賈汪區每年拿出一些經費購買社會服務,為134個村、社區各配1名專職聯絡員和1名兼職聯絡員,實行AB角制度,保證基層工作“有人干”。專職聯絡員由區人社部門面向社會統一招聘,對考核排名靠后的10%淘汰更換,組織部門還將這支隊伍納入村級后備干部管理。
保障活動資金源頭活水。賈汪區立足“政府投入一點、企業贊助一點、民間捐助一點”的方針,統籌使用各類專項資金。如籌集建立文明實踐基金,用于志愿服務項目扶持、文明實踐所(站)提檔升級等,確保專款專用、有錢可用。
建立包掛結對指導機制。賈汪區四套班子成員每人包掛一個薄弱村、社區,每月深入包掛點。全區12個鎮(街)與12家徐州當地高校及社會公益組織結對共建,23家區級以上文明單位與2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簽訂共建協議書,定期實地調研指導與幫扶。
志愿服務享受多樣激勵。賈汪區整合形成10萬余人志愿服務隊伍,對志愿服務實施積分制管理。志愿服務“游擊隊”變“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