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向定杰
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服務全面升級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助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不管是智慧城市,還是數字鄉村,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不斷助推城鄉基層治理走向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中央高度重視科技賦能社會治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智慧社會”的目標,強調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把科技支撐作為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要素之一。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智”治出高效
川流不息的街道中,如何保障執行任務的特種車輛真正優先通行?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開發出“一鍵護航”,通過AI識別、自動信號燈控制等后臺算法,為120救護車規劃最優的行進線路,為病人贏得更多寶貴的救治時間。
隨著系統迭代更新,諸多傳統管理方式被“城市大腦”顛覆:哪處道路存在井蓋破損,哪條河道接近警戒水位,哪里的綠化帶需要修補,系統后臺均能實時監測。
北京市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展示體驗中心的智慧社區平臺 任超 攝
杭州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城市大腦+現代城市+未來社區+活力鄉鎮+未來鄉村”“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核心場景建設,打造一批實用管用好用的特色應用,高質量建設智慧城市窗口。
當前,一些地方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逐步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以算力換人力、以智能增效能”在指尖政務、一網通辦等一系列改革創新中也得到體現。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陽街道金元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袁琴說,以前小區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多,管理和服務水平跟不上。如今,以網格化、信息化、可視化、智能化“四化”為抓手,社區全面推進黨建網、民生網、平安網“三網融合”。
14個網格88個單元、3500多戶11000多人……在一塊大屏上,“數治小區”智慧系統用三維建模勾勒出了金元社區的概況。點一點鼠標,居民分布在哪里,家里情況如何便一目了然。一旦發現噪音超標、高空拋物或是遛狗未牽繩等不文明行為,社區工作人員將收到預警信息,隨即就會快速處置。
科技賦能助力打贏關鍵戰役
實踐表明,現代科技手段可以開發出廣泛應用場景,以實現治理的即時性和泛在性,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關鍵治理領域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脫貧攻堅期間,為了識真貧,貴州不僅采取人工看,還用云在算。在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臺上,任意輸入一個貧困戶姓名,其家庭情況清楚明了。“平臺打通了民政、工商等17個部門數據?!眳⑴c開發系統的工程師介紹,通過數據橫向比對,如貧困戶名下登記有不動產、小轎車,系統都會顯示異常,并推送給一線干部調查核實。
在疫情大考面前,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高效跟蹤、篩查、預測疫情發展,為科學防治、精準施策、便民服務提供支撐。
毋庸置疑,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以往基層治理中的“粗線條”,極大提升治理的精準性、協同性。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黎智洪認為,僅以大數據而言,其突破了時空限制,以極低的成本拉近了各方溝通的距離,為民意表達、信息公開、意見反饋等提供了技術支撐,為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有效平臺。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河橋鎮向村民推廣“一村一碼”微信小程序 徐昱 攝
規劃、整合、拓展
與新時代基層治理創新的要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邁向基層“智理”新時代,智慧化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數據共建共享機制仍待健全。
未來如何發力,頂層設計和行動指南已然明確?!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
放在首位的便是做好規劃建設。未來基層智慧治理標準體系將進一步建立健全,不僅是市、縣一級,連鄉鎮(街道)、村(社區)都要有信息化建設規劃。在相關系統平臺和應用終端建設過程中,注重統籌推進,確保集約高效。
其次,整合數據資源。為避免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可以從各條塊上理順采集加工、共享交換的機制。待時機成熟,共建全國基層治理數據庫將真正可期。
最后,持續拓展應用場景。從衣食住行、教育就業到醫療養老,人民群眾方方面面的新需求、新期待,需要進一步得到回應和滿足。這離不開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下沉延伸。
事實上,無論是數字治理、數據治理抑或是智慧治理、智能治理,說法雖然有別,但本質上都是用科技力量賦能和升級基層治理,最終的成效都要在實踐中去檢驗,人民群眾認不認可、滿不滿意仍是根本的評價標尺。
議題參與人員
總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
組織協調:高遠至/許中科
采訪寫作:半月談基層治理智庫課題組
編輯組稿:孫好/孫文豪/徐寧/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