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山東濰坊昌邑市柳疃鎮青阜農業綜合體的農田里,一望無際的玉米已經起身。一陣風吹過,綠油油的葉子隨風招展。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把這片沃野良田與荒草叢生的鹽堿地聯系起來。
曾經,這里的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守著風沙漫天的鹽堿地發愁。柳疃鎮地處渤海萊州灣畔,由于靠海較近,地下咸水多,田地“近乎撂荒”,被稱為昌邑的“北大荒”。“那時地里鹽堿度高,周邊沒有可用的淡水,撒下種子就盼著下雨。”柳疃鎮劉家車道村村民劉朋來說。
為開發利用這片鹽堿地,在外經商的孫德東2015年回鄉建立青阜農業綜合體:流轉土地、購買農機、鋪設管道引來濰河水、利用廢舊灣塘蓄水……借鑒“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綜合體著力打造“海綿村莊”和“海綿農田”,在廣袤田野中建設大大小小的水庫灣塘數十個,把附近村莊和田野溝渠中的雨水收集起來再利用,綜合蓄水能力達600萬立方米。
道路旁的池塘里荷葉鋪展,幾條小魚躲在葉子下。孫德東介紹,這幾年他們在池塘里種植蓮藕、荷花等水生植物,放養魚苗、龍蝦,發展休閑垂釣和親子教育,在保證水域收益的基礎上增加觀賞性和體驗性,吸引城市家庭前來休閑游玩。
綜合體還先后與國家、省、市科研院所和大中專院校組建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病蟲害監測站,組建由多名專家參與的科技研發團隊,通過深翻壓堿、提取地下鹵水等方式,降低土壤鹽堿含量,并種植苜蓿、棉花等耐鹽堿作物,吸收土壤中的鹽堿。
經過治理,重鹽堿地塊土壤含鹽量從10‰以上降到1.7‰以下。青阜農業綜合體從2016年開始進行集約化種植,大力推行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逐漸吸引當地村民參與土地流轉。在不改變土地經營權屬的前提下,綜合體采取“全托”和“半托”的方式對一些農戶的土地進行托管服務。
“目前流轉和托管了10萬畝鹽堿地,一年兩季,小麥玉米輪種,畝產從不足500斤躍升至2000余斤。”孫德東說,鹽堿地穩產增收,種子是關鍵。
在柳疃鎮青阜村的田間地頭,半月談記者看到,不少地塊里插著不同顏色的小牌。“那是我們與高校院所合作搞的試驗田,牌子是做標識用的。”青阜村黨支部書記孫廣洲說,為找到具備高產、高抗逆、耐鹽堿、耐干旱等特性的優良品種,各種種子被放到地里試驗。目前,已經試種1600多種小麥品種,選育出20多個優質農作物品種。
6月上旬,收割機在青阜農業綜合體的麥田里收割小麥
在青阜農業綜合體的一處自動土壤水分觀測點,田間高倍變焦攝像頭全方位、無死角監測。走進青阜農業綜合體大數據智控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土壤墑情、溫濕度等各項田間數據。孫德東說,通過分析研判收集來的這些數據,不僅可以及時了解作物生長情況,還能實現高效節水。“綜合使用滴灌、微噴等技術,靶向灌溉,哪里缺水就澆哪。”
如今,這片鹽堿地已經變成大糧倉,今年青阜農業綜合體麥田平均畝產達1200斤。
記者手記:我國鹽堿地面積約為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堿地約5億畝,這是一筆沉睡的寶貴資源。利用好這些土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意義重大。這些年,從“改地適種”到“改種適地”,治理利用鹽堿地的思路逐漸豐富,各地實踐愈發生動多樣。如今,鹽堿地上不只產糧食,科研人員正在培育耐鹽堿中草藥、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發展適應不同鹽堿梯度的植物新品種。把作物選好,措施用好,昔日不毛之地也可以做到養地和用地有機結合,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半月談記者:邵琨 /編輯: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