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血糖、測新冠甚至自助檢測HIV病毒……通過診斷試劑、醫學裝備進行的自助醫學檢測,被認為是“撬動萬億藍海的大健康市場”。在肯定自助醫學檢測為用戶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須加強規范和監管,謹防出現誤診、漏診、不當用藥等風險。
自助醫學檢測產業快速發展
自助醫學檢測在疾病預防、診斷、慢性病管理以及康復輔助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智能手環通過內置的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用戶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睡眠質量等多項健康指標,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數據。目前,自助醫學檢測還涵蓋了多種健康檢查項目,包括膽固醇、肺活量等基礎體征檢測、生殖健康檢測、自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艾滋病尿液自檢試劑等。
多重因素催動自助醫學檢測產業快速發展,其中,互聯網和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自助醫學檢測提供了技術支持。例如,智能自助視力檢測儀和全自動采血機器人等設備無需專業人員協助,能夠全程自助完成檢測,大大提高了檢測的效率和便捷性。互聯網醫院和互聯網檢驗平臺的普及,使患者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自主申請和管理醫學檢驗項目,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居民健康管理自主性增強是另一大助推因素。自助醫學檢測設備操作簡單、無需專業知識,這讓個人健康管理變得更加自主和主動。家用血糖儀、血壓計以及基因檢測套裝等設備只需幾分鐘就能得到結果。另外,一些自助檢測設備設計了隱私保護功能,避免了傳統醫院檢測中的尷尬和隱私暴露問題。
“DIY”下的隱憂
由于缺乏專業醫生的指導,患者可能無法準確選擇所需的檢測項目,導致不必要的檢查或關鍵項目的遺漏,這可能會延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此外,患者自行解讀檢測結果可能會影響醫療的診斷準確度。
深圳居民張華麗(化名)今年3月出現過一次發熱癥狀,為圖省事下單了居家快檢服務。發熱當天早上9點采樣,11點出報告,結果顯示只檢測出肺炎鏈球菌,自行用藥后仍高燒不退,于是便前往醫院就醫。但醫院并不認可自助檢測報告。“醫生說肺炎鏈球菌是人體呼吸道常見的定植菌,身體狀態沒有異常時也可能被檢測到。”稍后張女士被要求再次檢查,檢查結果為甲流抗體弱陽性,趕在發熱后48小時內服用了奧司他韋,“沒過多久就退燒了”。
采樣不規范容易導致自助居家檢測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傳統醫學檢測采用指套式光電傳感器,使用波長660nm的紅光和940nm的近紅外光作為射入光源,測定通過組織床的光傳導強度,來計算血紅蛋白濃度及血氧飽和度。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子手環手表則通常采取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監測心率和血氧,光電傳感器的位置以及與皮膚的緊貼程度會隨著人體的活動產生變化,或導致脈率測量變得不夠準確。
提升自助醫學檢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明確監管框架,制定具體的政策和法規,明確自助醫學檢測的運營標準和監管要求。一是強化市場準入機制,防范精準度不達標的設備以自助醫學檢測設備的名義進入市場;二是建立事前規范引導與事后處罰相結合的制度;三是關注可能存在的監管交叉和空白地帶。
生產企業應強化質量控制,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避免因檢測誤差導致的醫療風險。確保在自助檢測過程中收集的個人健康數據安全,防止數據泄露或濫用。
同時,推動自助醫學檢測服務向標準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加強行業自律與合作機制建設,促進企業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實習生李婉晴對本文亦有貢獻)
原標題《自助醫學檢測:便捷與風險同在》
半月談記者:白瑜 /編輯: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