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遼參一直是中國海參的知名品牌,以其獨特品質冠絕全國,在今年遼參收獲季,半月談記者走訪遼參主產區遼寧了解到,雖然海參產量不錯,但價格持續走低,今年已達多年來的最低點,養殖戶收入大受影響。
海參價格“跌跌不休”
半月談記者來到錦州凌海市建業鄉一處大型海參養殖基地,成片的海參圈里不少潛水員正在捕撈海參。在養殖戶李智生的水塘前,他撈起一個個長達20厘米的大海參,卻笑不出來:往年這時1斤5頭的海參能賣六七十元,現在降到27塊錢一斤都不好賣。
建業鄉共有480多家海參養殖戶,他們給半月談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百畝的養殖參圈,年均出產1.5萬斤海參,以當前海參價格計算,一年收入不過40萬元,而參苗、人工、飼料、海域使用金等各種成本支出超過45萬元。
一位粉絲超過10萬人的遼參行業網絡主播說,目前線上線下的海參銷售都遇到了“寒冬”。幾年前,他的網絡直播單場銷售金額過百萬元是常事,如今,直播一場最多賣幾萬元。
漁民在轉運海參苗 龍雷 攝
惡性競爭訴諸“價格戰”
半月談記者在大連瓦房店、營口、錦州凌海等遼參主要產區了解到,海參價格走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惡性競爭。多位養殖戶告訴半月談記者,10多年前,全國絕大部分海參都是遼寧大連生產的,近年來遼寧之外一些地方購入大連參苗,在當地養參,海參生產已是“遍地開花”。李智生說,近些年外地來買遼寧參苗的人不少,他們大批購進已養殖1年半到2年左右的海參苗,去南方海域吊籠養殖。養殖戶介紹,南方地區水溫高,海參養殖不到半年即可成熟,再從南方運回遼寧貼上“遼參”的標簽,可以賣出和遼參同樣的價格。
——消費減少。遼寧一家海參養殖園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每年春節期間,我們產業園都要制作至少一萬個海參禮盒用于節日市場銷售,今年到目前為止,只賣了幾百個。”
——魚龍混雜。2018年夏季,遼寧各地出現長時間、大范圍、高強度的高溫悶熱天氣,不少養殖戶絕收,產量大幅下滑。一些不法加工戶和商販就前往其他產區收購海參,運回遼寧冒充大連海參銷售。如今仿冒“遼參”、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互聯網直播帶貨火爆,劣質海參也開始大規模出現在線上平臺,因其價格極低,迅速搶占市場,令行業生態進一步惡化。
遼參何時能有標準?
業內專家和養殖戶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加強百年遼參品牌的保護。
一是扶持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半月談記者得知,由于本地缺少海參深加工企業,目前遼寧養殖的海參大部分被外地商販收購后再加工成干海參對外銷售。養殖戶介紹,30斤鮮活海參可制作成1斤干海參,按照目前鮮活海參收購價計算,30斤海參售價不足1000元,而市面上干海參銷售價格達到3500—3600元/斤,一些大品牌一斤海參甚至可賣到過萬元。產業鏈條短、缺少深加工能力嚴重影響了遼參的附加值。
二是制定行業標準,保障遼參品質,保護品牌價值。一些養殖戶表示,對于市面上的遼參,他們也沒辦法一眼辨別真偽。受訪者建議,可由有關部門主導制定遼參標準,對鹽分含量、蛋白質含量、鐵元素含量、重要營養物質多糖含量等作出明確規定,并給予地理標識認證。同時開展有機海參認證,培育有機綠色產業,增加優質海產品供給。
三是加強源頭育種提升品質。大連瓦房店海參協會會長朱恒偉建議,海參產業應開展選育和雜交育種工作,創制一批高產、抗逆優良品種,建立新品種繁育推廣示范基地,推廣良種,不斷增強遼參品質。
半月談記者:孫仁斌鄒明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