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廁所衛生是我國農村生活的突出“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廁所革命”不斷向縱深推進,取得顯著成效。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折射著民生幸福指數,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城鄉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廢廁”“冗廁”“尬廁”等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深入推進廁改尚有堵點。
廁改仍存“扎眼”堵點
從改建旅游廁所到推進農村改廁,從部署加快改水改廁步伐到推進中小學改廁,從增加女廁數量到上線“城市公廁云平臺”……“廁所革命”猶如一雙“蝴蝶翅膀”,在我國引發一場人居環境、文明風尚和現代意識的嬗變。
一處改造后的旅游公廁
不只是城市,農村“廁所革命”也邁出堅實步伐。2018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將農村“廁所革命”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不過,隨著“廁所革命”不斷深入,一些問題開始顯現。
——“為改而改”“景觀工程”。把坐便器安裝在灶臺正對面;改建廁所卻沒有上下水,村民需自己挑水沖……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推進廁改,導致出現設計缺陷大、工程質量差、后續保障弱等諸多問題。半月談記者發現,“廢廁”“冗廁”“尬廁”等現象并不鮮見,一些廁所長期閑置,村民不但沒有享受便利,反而滋生新煩惱。在鄉村旅游熱潮下,一些村莊配套了公共廁所,但受季節性影響,人流量不足,公廁使用率有限,日常鎖著門。
——一味求快,缺乏因地制宜的考慮。我國各地氣候不同,廁改采取的施工方式和產品也應不同。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沒有充分考慮廁改在基層落實時面臨的實際問題,而是一味求快,搞“一刀切”。有群眾反映:“我住在丘陵地帶,住戶宅基地間距較小,在地下安裝三格式或雙甕式收集器根本行不通,且地下多是石頭,按要求挖深坑也行不通。”
——廁污處理“最后一公里”難打通。實現糞污一體化處理,需要鋪設污水管網、建設污水處理站。由于污水管網鋪設投入高,污水處理廠一般只負擔集鎮及周邊的部分村莊,再加上鄉村人口外流,鄉村產生污水較為有限,大部分鄉鎮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噸位大,污水處理廠往往因污水收集不足而閑置。有的偏遠地區早早把改廁化糞池修建好,接入每家每戶的管道卻遲遲不見動工,幾年過去,改廁化糞池一直閑置。
“廁所革命”多重難題待解
管護主體不清晰,協同措施不到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李鑫濤認為,近年來,村、鎮經過幾輪機構改革,在職能配置優化、運行機制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實效,但農村公廁仍處于主體權責不清、管理邊界模糊的尷尬境地。有的村廁數量無法滿足外來人員的快速增長,有的日常保潔無人問津,供給不足和管理不夠的矛盾比較突出;有些鎮、村改廁服務由鎮、村干部兼職開展,服務人員不固定且缺乏專業技術培訓,工作報酬也無法落實;有的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協同運行方案,指導人員、村民和施工人員協作性不強。
村民參與意識不強。李鑫濤稱,一些農民受傳統生產生活習慣影響,健康衛生意識不強,思想觀念短期內難以轉變。此外,建造村廁前沒有充分調研,不了解農民意愿,難免出現改廁后不愿用、不愛用等問題。
資金、技術支撐欠缺。一些村莊承擔不起公廁建設后打掃、設施維護、日常運營等費用,因此將公廁鎖上不使用。由于農村公廁基本未安排建設和管養的專項資金,一些經濟薄弱的村修繕和建設確實力不從心,維修清掏等后續服務缺乏相應的技術、配套服務體系和資金支撐。
村民在查看屋后的“三格式”化糞池 白田田 攝
中標企業“項目制”完成任務,經營主體積極性不足。李鑫濤認為,廁改項目利潤較低,且為地方統一采購裝置,通過搖標中標的企業施工積極性較低,考慮成本卻未考慮質量問題,產生不良影響。“施工方不愿多次去分散的農戶家改廁,等到有多家改廁才統一施工,工程進度慢導致農戶有意見,而且易出現節約成本偷工減料現象。”
“回頭看”為長效推進破題
首先,要加強農村公廁適度配置。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溝通參與決定預算資金支出與流向并監督公共開支,與村民息息相關的部分項目的建設實施需要村民全過程參與決策和監督。對已閑置或關閉的公廁,在充分做好意見征詢的基礎上,研究功能轉換或消除一些點位;對供需矛盾突出的地方,要同步考慮適老化、適幼化改造方案,更好滿足實際需求。
其次,在用地規劃、資金配套等方面應加以統籌,常態長效推動農村廁所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李鑫濤認為,地方年度預算可以適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保障公廁的常態化保潔,包括水電費、清潔勞務費、設施維護費等,并逐步建立村級集體統籌、村集體合作社(公司)支撐、政府適當補助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
最后,利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提升農村廁所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引入智能監控系統、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實現對廁所設施產品質量、施工質量、竣工驗收、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管理。此外,通過建立戶用化糞池檢測、抽糞車收運軌跡監測、村民快速報抽系統、廁具報修系統等全方位管理信息系統,形成較為完善的運行維護管理信息化體系。
半月談記者:毛振華 宋瑞
編輯: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