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畔,泥河灣溝壑縱橫間,埋藏著文明起源跨越200多萬年的秘密,被譽為“東方人類搖籃”。這里百年來的考古發現,已將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人類起源時間推前至約170萬年前。泥河灣的百萬年史書,究竟藏著多少秘密?
泥河灣有何神奇?
走進形如古人類打制石器工具“尖狀刮削器”的泥河灣遺址公園南大門,很難想象,眼前的崇山峻嶺分布著至少50余處百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遺址,密度之大、年代之久舉世罕見。20世紀的泥河灣是河北省陽原縣一個不足百戶人家的小村莊,然而這個村子所在的陽原盆地,200萬年前曾是一個面積近萬平方公里的大湖,古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泥河灣考古文化遺址群主要分布在陽原縣境內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的狹長區域、桑干河兩岸,擁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舊石器遺跡。”泥河灣管委會文物與環保局負責人介紹,泥河灣盆地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古人類文化遺存數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區域,為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堅實支撐。
距今176萬年至125萬年的馬圈溝遺址、距今136萬年的小長梁遺址、距今110萬年的東谷坨遺址、距今79萬年的馬梁遺址、距今30多萬年的山兌遺址群、距今20萬年至16萬年的侯家窯遺址、距今9萬年至8萬年的板井子遺址、距今4.5萬年的西白馬營遺址、距今1.6萬年至0.5萬年的虎頭梁遺址群……經過一百年探索,考古學家可以肯定地說,泥河灣盆地保留了距今近180萬年至幾千年間完整的古人類活動記錄。
中外學者合作分析泥河灣侯家窯遺址土層 朱旭東 攝
悠悠一百年過去,泥河灣的驚喜還在不斷涌現。今年3月,泥河灣盆地岑家灣遺址又傳來喜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中外科學家發現,這里的古人類已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認知能力,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至先進模式“準備石核技術”的時間,可以提早至110萬年前。
隨著河北啟動“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大泥河灣考古全面上馬,泥河灣給世人的驚奇,會更為豐碩。
泥河灣的百年發現史
泥河灣寶藏的揭示,離不開一群為之默默付出的人。百年來,數輩中外地質考古學者投身泥河灣遺址的探索,迄今已有50多個國家1000多名學者走進泥河灣。
“泥河灣發軔期的工作由西方學者主導,之后的研究基本由中國學者完成。”古脊椎所副所長付巧妹說,1924年,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等學者到泥河灣考察古生物化石,美國地質學家巴爾博發表有關泥河灣盆地的首篇學術文章,將泥河灣村附近的河湖相沉積物命名為“泥河灣層”,開啟了泥河灣盆地的研究史,自此“泥河灣層”“泥河灣動物群”受到國際學術界重視。
在泥河灣盆地中部的虎頭梁遺址群,一處標有“細石器”字樣的景觀引人注目。1965年,古脊椎所王擇義、王向前、武文杰在這里發現了兩處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這是第一次在泥河灣盆地發現古人類活動的考古證據,揭開了泥河灣盆地舊石器考古的序幕。隨后數十年間,小長梁、東谷坨、許家窯—侯家窯等遺址相繼被發現,泥河灣盆地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期的基礎框架由此奠立。
從遺址公園北側沿臺階下溝,便來到小長梁遺址,這是1978年泥河灣發現的第一個有著超百萬年歷史的文化遺址,也是已知中國古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
改革開放后,中國國務院批準的第一項涉外合作考古項目就在泥河灣,即1991年至1992年泥河灣東谷坨遺址的中美合作研究。1996年,中美泥河灣聯合考古隊發掘了泥河灣飛梁遺址。正是一輪輪交流中,國際前沿舊石器考古方法得以系統引進中國,中國舊石器考古開始與世界“并跑”。
站在小長梁遺址平臺上遠眺,就能看到泥河灣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馬圈溝遺址。在這里,考古學家發現了古人類“進食”草原猛犸象的活動遺跡,將東北亞古人類活動年代推前至距今約200萬年。
專家考察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馬圈溝遺址 李賀 攝
2000年,泥河灣舊石器考古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01年,泥河灣遺址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泥河灣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而今,碩果累累的泥河灣,一系列工作還在進行中。
泥河灣如何走向公眾?
“泥河灣下一個百年,我們能做什么?”對這個問題,付巧妹的回答很干脆——更加重視多學科交叉研究,構建更加詳盡、系統、完善、可靠的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同時,做好泥河灣盆地古人類演化和古文化發展的價值與意義闡釋,為泥河灣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出應有的貢獻。
今日泥河灣,也正走出“考古圣地”的象牙塔,逐漸走進大眾視野。2021年,泥河灣研究中心入選河北省第二批科普示范基地;2022年底,泥河灣被列入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并于2023年6月掛牌運營……
如何推動文物“活”起來,成為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河北省文物部門和當地政府立足遺址特點,不斷豐富展示內容。小長梁遺址保持原始風貌,直觀呈現泥河灣地層的雄宏壯觀;馬圈溝遺址以現場展示、保護棚與展板相結合的形式向公眾闡釋重大價值;石溝遺址現場保存石器、動物化石及地層地貌,讓公眾現場體驗人類祖先的生存和演化環境……
也許,泥河灣的百萬年史書,我們今天釋讀的不過寥寥幾頁。泥河灣的探索者,還在努力掀開東方人類搖籃歷史的未知篇章。
半月談記者:杜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