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張 琴 吳燕霞 楊仕彥
研磨、沖泡、拉花……54歲的冉光芳種了大半輩子地,如今是遠近聞名的鄉村咖啡師;插秧、防蟲、摘果……60歲的胡蕾從小生活在城市,因愛田野之趣,如今圓夢百畝果園。并蒂花開,在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這一“世外桃源”,她們都用生活熱情抒寫城鄉融合的美麗篇章。
“沒想到成為咖啡師”
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歸原小鎮,一朵艷麗的雛菊點綴著無有圖書館質樸的標牌。圖書館內落地窗前可見遠山如黛,54歲的村民冉光芳熟練地為客人制作各式咖啡。“扛了大半輩子鋤頭,沒想到成為咖啡師。”冉光芳說。
荊竹村曾是以種植烤煙為主的貧困村。生于斯長于斯的冉光芳記憶中的日子是“天不亮就要去插秧子,晚上又要起來熬夜燒火烤煙,一年累到頭,賺的錢只夠下一年的肥料錢”。
2012年,地處武隆區仙女山腹地的荊竹村迎來轉機,泥石路改成瀝青路,叩開通往深山的大門,林海、草甸、天坑、峽谷等多種景觀的旅游潛力逐漸被發現。2015年,武隆仙女山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荊竹村迎來發展良機。經過多年發展,2022年12月,荊竹村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當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
“現代創意活化傳統鄉愁”的設計理念讓向往田園生活的游客慕名而來。冉光芳的工作地點是由以前的烤煙房改造而來,是一棟兩層玻璃樓。“一開始我只是在這里做清潔,洗咖啡杯。店里咖啡師是個20多歲的年輕人,看我好奇就教我做咖啡。”冉光芳將學到的內容用本子記下來,常常練習并參加培訓,成功變身為鄉村咖啡師。
今年國慶假期,均價三四十元一杯的咖啡,她一天能賣幾百杯。“我們一家人都在村里面上班,一年收入大概十幾萬元。每天也不覺得累,還有人專門開車來喝我做的咖啡呢。”冉光芳開心地說。
夢中田園生活照進現實
荊竹村海拔1250米的“尋夢園”高山水果扶貧示范園里,60歲的胡蕾一身農婦打扮,腿腳和手上沾滿泥土。12年前,作為土壤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她因公下鄉來到荊竹村,被這里美景吸引,決定在此建造夢中田園。
“我雖然出生長大求學工作都在城里,但一直向往田野之趣,大自然令我著迷,所以我上的農學院,學的土壤專業。”胡蕾說。
回憶起12年前偶然到訪荊竹村,她覺得一切自有安排。自此,哪怕家里人不理解,她也雷打不動每周五結束城里的工作,帶著果苗坐火車轉汽車上山建造自己的尋夢園。
高山寒冷、道路狹窄、缺水缺電、果樹蟲害多,再多的困難也沒有讓胡蕾退縮。她堅持栽培優良品種、不打農藥,數度遭遇嚴重病蟲害也只能忍痛連根拔起從頭再來。朗月當空,凌晨三點,胡蕾依然在地里查看解決果樹蟲害。年過八旬的老母親氣得沖到田邊對她喊話勸她休息。
退休后胡蕾徹底搬到尋夢園,她說這里早就是家了。如今的尋夢園已經發展成百余畝、7大類10多個品種的綠色生態果園,集綠色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采摘體驗與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在她的帶動下,附近農戶從種烤煙轉變為種植優質高山水果。
最佳旅游鄉村的逆襲故事
荊竹村,曾是貧困落后山村的縮影,如何逆襲成為中國最佳旅游鄉村?這里廣納人才,設立向仲懷院士工作站,聯合各大高校建設合作新場景、新模式;聚攏人氣,引進歸原小鎮等一批文旅項目,舉辦荊竹春晚、大地藝術節等活動吸引游客,帶動村民回村就業;共建共享,村民和各界人士在荊竹夜話為發展建言獻策……荊竹村求變之心,終結碩果,冉光芳和胡蕾的故事正是鄉村之變的縮影。
如今,荊竹村年吸引游客55萬人次,帶動山羊、肉牛、苕粉、西紅柿等農副產品年銷售達2000萬元。荊竹村黨支部書記諶菊感慨:“哪兒能想到今天村里大部分人吃上了旅游飯。”
武隆區委書記何慶說,下一步將保護和利用好生態資源,繼續走好旅游致富路,持續放大“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品牌效應,用綠水青山留住鄉愁,吸引更多人回歸田園。
編輯:李坤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