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王淑娟
“一病一殘”“一弱一困”“一老一少”……這樣的特定群體在我國規模不小,卻面臨保險保障不足的現狀。如何更好地補上這一保障缺口?在政策引導下,普惠保險擴面提質是大勢所趨。
為特定群體撐起“保障傘”
“不限年齡、不限職業、不論健康狀況”,近幾年,以惠民保為代表的普惠保險成為現象級產品。2020年以來,全國各地惠民保參保人數和保費迅速擴容。截至2023年末,共有30個省份173個地區推出了243款惠民保產品,累計1.68億人次參保,保費約190億元。
除了惠民保,不少保險公司還推出了服務老年人、殘疾人、新市民等特定群體的專屬普惠保險產品,更充分地滿足多樣化保障需求。
在山西省柳林縣,半月談記者在70歲的黨先生家中看到,三級肢體殘疾的黨先生拄著拐杖走起路來很困難。今年2月的一個下雪天,黨先生意外摔傷導致右踝關節骨折,在柳林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醫保報銷3689.5元后,黨先生通過柳林縣殘疾人保險保障項目,在中國太保壽險又報銷了3500余元,其中醫療費2573.7元,意外住院津貼1000元。“多虧縣殘聯為我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保險公司沒幾天就把理賠款送過來了。”黨先生說。
小險種為殘疾人撐起了抵御意外風險的一把安全傘。呂梁市柳林縣殘疾人聯合會為全縣9561位殘疾人投保了人身意外傷害及疾病身故保險項目,該項目每人每年保險費100元,由呂梁市和柳林縣財政全額撥款,涵蓋了意外、殘疾、定壽、醫療補償等多項保障。中國太保壽險山西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偉告訴半月談記者:“發揮風險穩定器作用,讓特定群體有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是普惠保險的價值所在。”
“買得到”“買得起”“賠得滿意”
調研中,一些保險公司人士坦言,有的普惠保險產品,尤其是針對特殊人群的保險產品,如果沒有政府財政的保費補貼支持,投保率就會很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鎖凌燕指出,普惠保險的服務對象,是數量龐大、資產規模相對較小、金融活躍度與貢獻度較低的個人客戶或小微企業客戶,這類客戶一般支付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有限,導致消費端的可支付性與供給端的可持續性較難平衡。
今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健全普惠保險體系;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于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4條原則:可及性、可負擔性、公平誠信以及商業可持續性。
“當前,普惠保險發展仍存在服務廣度不夠、質量不高、創新不足等問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要著力完善普惠保險制度規則,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推進新型保險基礎設施建設
怎樣讓普惠保險產品更有效率地觸達老百姓?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稅支持,還要加強金融創新。數字經濟的到來,為解決普惠保險業務痛點提供了重要機遇。
鎖凌燕認為,監管部門和行業組織要積極推進新型保險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跨機構、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共享平臺和數據開放機制,以更有時效性的方式把涉及長尾市場的多渠道、多來源、多種類信息匯聚在一起,幫助行業人員和研究者以更智慧、更動態的方式掌握客戶總量及風險結構變化。
“發展普惠保險,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現有模式、現有產品、現有流程上打折和降價。”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總經理洪梅認為,險企需要著眼于當前還未覆蓋或覆蓋不足的領域和人群,通過新思維、新數據、新技術、新模式,探索優化產品、服務、流程,持續拓寬保險服務的邊界。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