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袁月明
越來越多的00后回到鄉村、扎根鄉村、發展鄉村,帶動鄉村“一路生花”,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的中堅力量。與父輩一樣,95后、00后對土地、鄉村的熱愛絲毫不減,與父輩不同的是,這批可愛的“后浪”以科技賦能、文化賦能的新思維,追夢田園、深耕田野。
新把式:科技賦能智慧田
2024年深冬時節,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的田野里,麥苗已泛起青綠。“這1000畝地,播種用的是農機自駕儀,澆水用的是智能灌溉系統。”今年22歲的王銘欣說,“人在家里坐著,輕點幾下手機,地里的活兒就自動干完了。”
2019年,中專畢業的王銘欣回到家鄉唐莊鎮,跟著父親王宏業種田。“父親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種地能手,我和他天不亮就起來,忙到擦黑才回家,結果我累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能不能借助科技手段,讓種地變得輕松點兒?回村第二年,頭腦靈活的王銘欣喊上幾個小伙伴,嘗試用無人機進行田間管理。
“以前我種地用人工打藥,這1000畝打一遍得差不多一個月。”王宏業感嘆,“現在這些年輕人用無人機打藥,這么大地塊,一晚上搞定。”
除了無人機,王銘欣還用上了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平臺搭載大數據監控、農產品溯源等,攝像頭一開,足不出戶就能把田里的風吹草動看得清清楚楚。”原本學電子商務專業的王銘欣,如今說起農業生產頭頭是道,“與父輩相比,我們這一代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了。我們用數據說話,種田變得像打怪升級一樣有趣。”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達到900萬人次。第六屆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發布的《2024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分別為62.86%、24.83%。
這些高素質農民中,不少是像王銘欣一樣的Z世代新農人。蟲情自動采集系統、土壤多參數墑情站、云氣象站……一系列幫助實現更精準高效田間管理的“黑科技”裝備,不斷出現在田間地頭。
90后苗族姑娘賈宥凌在家鄉直播帶貨 黃孝邦 攝
新賣點:傳承文脈產業興
每年春節前夕,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就四處溢滿了年味兒——這是一處有著悠久的社火道具制作歷史的村落。“霍莊村社火道具制作技藝起源于清朝中后葉,目前已傳承7代,產品涉及舞龍、舞獅、旱船、戲服等社火道具30大類200多個品種。”霍莊村黨支部書記霍軍政介紹,每當臨近春節,全村近2000名“社火人”忙得熱火朝天。
推開“豫鑫隆舞獅”店鋪大門,00后霍云龍正坐在一堆半成品的獅頭和布料中間,手拿畫筆為獅頭涂彩。霍云龍家專業做舞獅用的獅頭道具需要制模、彩繪、裝飾、點睛等十幾道工序。“從小耳濡目染,看家里的長輩做獅子。大學畢業后,我便回到家里,繼承了這個老手藝。”霍云龍說。
回村不久,年輕的霍云龍一方面在傳統獅頭中融入現代設計,另一方面開起了網店,乘上電商的東風。
曾幾何時,霍莊村社火道具制作也像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著傳承困境——年輕人不愿干、市場空間打不開、產業發展跟不上……如今,年輕人組團回村,在賡續鄉村文脈的同時,也讓霍莊的青春再度回歸。
“老一輩‘跑斷了腿、磨破了嘴’找銷路,現在年輕人足不出戶輕敲鍵盤,便能‘賣全球’。”霍軍政說,霍莊村從事社火道具加工的有280多戶,2023年該村社火道具銷售額突破2.5億元,70%的村集體經濟和80%的群眾收入都來自社火道具和戲劇用品產業,村民人均收入3萬多元。
霍云龍(右)和家人一起展示做好的獅頭 王永濤 攝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許多年輕的新農人將目光投向鄉村地區豐富的農耕文化、非遺項目、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并因地制宜打造非農項目,鄉村文旅日益成為許多人的“詩和遠方”。
新渠道:直播帶貨粉絲多
每天早上8點半,張桂芳都會準時到村委會,開啟一天的忙碌。“和村民吃餃子,給村民拍照片,整理幫扶材料,晚上再直播賣村里種的小米……”聽張桂芳細數工作日常,感覺到她常常忙得像陀螺一樣。
張桂芳是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三家村的村支書,也是土生土長的村里娃。2020年冬天,已經從天津農學院畢業一年的張桂芳正在與朋友合伙經營民宿。從家鄉打來的幾通電話,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彼時,鶴壁市山城區正在實施“頭雁回歸”計劃,希望能回引能人擔任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桂芳是受邀對象之一。
2024年冬至 ,張桂芳(右)和村民們一起煮餃子吃(受訪對象提供)
“回來試試,不行再走。”抱著這種心態,張桂芳返鄉成為“村長小芳”。2020年12月25日,張桂芳當選為三家村黨支部書記。2021年,河南省村(社區)“兩委”換屆,張桂芳又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而據河南省委組織部統計,這次換屆,全省有918名90后村支書上任。
“上任第一天看到村里的近百萬元負債清單,壓力好大。”張桂芳直言,三家村地處太行山東麓的丘陵地帶,是典型的“留守村”。沒資源、沒產業、沒人才、沒名氣,怎么辦?
“一次偶然機會,我看到了外地網紅村做墻繪項目,便想借著三家村地勢起伏大、房屋錯落的優勢,做墻壁彩繪。”張桂芳回憶道,“彩虹村”就這樣被打造出來。
2023年初,張桂芳注冊抖音賬號,以個人IP為載體宣傳三家村。截至目前,“97村長小芳”已在抖音擁有40余萬粉絲,獲得點贊超370萬。
“2023年村里種的小米,2萬多斤都是通過線下‘刷臉’賣出去的。”從2024年初開始,張桂芳張羅著和鄉親們一起直播帶貨。在原生態的直播間里,農家小米、土雞、綠豆輪番上場。
敢想、敢干、敢闖,張桂芳身上是滿滿的能量感和行動力。“我就是一個普通的村支書,我只是比較幸運地被大家看到了。”在張桂芳心中,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可以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