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禹麗貞 梁嘉駿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坑舞火龍體驗活動上,4位年齡不同、職業各異的香港市民因共同的熱情相會。他們有相同的身份——旅游義工。
2009年起,香港旅游發展局開啟“旅游義工”計劃,招攬市民,穿著義工服飾,在旅客咨詢中心、各大盛事現場,提供地道的旅游建議,讓到訪旅客感受香港獨有的溫度與魅力。
雙向的滋養
郭家威在香港金融界工作多年,6年前成為旅游義工。“2018年9月,香港西九龍高鐵站正式啟用。我有幸作為首批義工,迎接第一班從內地駛來的列車。”憶及義工初體驗,郭家威眼中閃光。
作為背包客,郭家威足跡遍布東南亞,深知旅途中的每一份需求與渴望。如今,他以本地人身份,擔當旅客的貼心向導。“我樂于分享那些只有地道香港人才知道的趣處,同時渴望成為文化使者,從旅客那里汲取世界各地的文化與美食精華,再將這些寶貴的體驗帶給親友。”他微笑著說,這是一種雙向的滋養。
對于退休的譚慧芬來說,她的義工生涯有諸多難忘瞬間。她曾幫助一位自幼移居英國的港人老者,憑借一張張泛黃的舊照片,重尋兒時記憶。“我現在每周工作7天,比退休前還忙碌。”譚慧芬細數自己的日程,從參與紅十字會尋人服務,到成為海洋公園的教育大使,再到進校園舉辦非遺工作坊,她樂此不疲。“早在退休之前,我就加入了旅游義工的行列。這讓我找到了真正的價值與快樂。”
旅游義工在香港大坑火龍文化館參加培訓。
重新“發現”香港
參與大坑舞火龍活動,讓本地姑娘盧琬文看到了香港的另一面。“親臨現場觀賞舞火龍,我才體會到原來制作工藝這么復雜,更深入了解了它承載的深厚歷史。”她興奮地說,“我渴望將這份獨特的體驗分享給每一位來港的朋友。”
參加完舞火龍活動,義工新人盧琬文又一口氣報名了旅發局組織的多項培訓活動。從跟隨社交媒體知名博主學習攝影技巧,到實地探訪網紅景點并留下打卡照,再到體驗長洲的平安包工作坊……盧琬文逐漸發現,即便是再熟悉的地方,也藏著美景與驚喜。
另一位新加入的義工李家倫目前正在香港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作為多家基金會的創立者,李家倫游歷了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么多年的旅行經歷中,我從沒有見過如此獨特的旅游義工計劃。香港有這么好的項目,我無比榮幸能夠參與其中。”他感慨道。
7萬小時的成長
在熙熙攘攘的尖沙咀天星碼頭九龍旅客咨詢中心,香港旅發局的紅帆船標志格外醒目。自晨光初現到夜色降臨,前來咨詢的旅客絡繹不絕,這也是很多人認識香港的重要一站。旅游義工們用專業和熱情,見證了無數旅客與香港的美好邂逅。
據介紹,2023~2024年度,旅游義工與旅發局旅客服務團隊攜手并進,為超過200萬名游客提供旅游建議,回復逾230萬次查詢。
“過去14年,我們的旅游義工已經提供了差不多7萬個小時的服務。”作為在旅發局工作20多年的見證者,旅發局旅客服務總監鄭碧芝目睹了義工隊伍的茁壯成長與香港旅游業的變遷。
談及香港不變的“好客之道”,鄭碧芝說:“通過為期約3個月的全面培訓,我們致力于讓每一位義工緊跟香港旅游的最新趨勢,掌握待客的藝術,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向世界講述香港故事。”
編輯:鄭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