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林凱
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地方縣鎮,沙縣小吃的招牌在各類食肆中總是分外顯眼。不過,也許有人還不知道,今天的沙縣小吃已不止于“中國的沙縣”,更是“世界的沙縣”。從標準化、連鎖化到國際化,“世界的沙縣”如何煉成?
抓住世界的胃
巴黎近郊庫爾布瓦市歐仁卡洪路38號的沙縣小吃餐廳,常常食客盈門。許多法國人慕名而來,只為這一口“中國味”。這是福建人林建斌于2008年在法國開設的第一家沙縣小吃店。“剛剛過去的一年,沙縣小吃成功登上法國優步外賣平臺的必吃榜。”林建斌說。
在葡萄牙波爾圖,土生土長的沙縣人吳紹華正在廚房包扁肉。2010年,他在加亞新城的商場里開了第一家沙縣小吃店。“根據當地人的口味,我的烹調以炒、煎、炸等做法為主,并提供多種套餐組合供客人選擇。”56歲的吳紹華說。
截至目前,沙縣小吃集體商標先后完成日本、美國、英國等共計75個國家及組織的核準注冊,在全球79個國家開設門店229家,在14個國家建立品牌合作公司,沙縣小吃預包裝產品也已進入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市場。集團化參與國際合作,不斷進行本土化調整……傳播中華美食文化,沙縣小吃的步子越走越穩當。
在吳紹華店內就餐的葡萄牙顧客點贊沙縣小吃
鎖住中國原味
在沙縣本地,小吃品種多達240余種。這么多品種,都能走上外國朋友的餐桌嗎?原材料是個大問題。比如,在沙縣頗有口碑的芋餃,傳統品種速凍后就容易開裂,怎么能漂洋過海呢?
“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我們共同研發的山藥新品種——沙縣糯山藥,可以克服傳統芋餃的缺點。”三明市國家農業科技園管委會主任高明正表示,這種山藥是科研人員8年攻關而得的新品種,糯性強、韌性足,制成的芋餃不僅口感爽滑、營養價值高,更重要的是耐儲存,適合冷鏈運輸。
眼下,在三明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共有8支科技特派員團隊,專門針對小吃產業國際化發展需求進行攻關。高明正說,除了沙縣糯山藥,還有用于加工米粉的“廣優151”專用稻、適合做沙縣辣椒醬的明椒系列辣椒、用作調味醬料的瑯口口蘑等原材料新品種,只為讓沙縣小吃“走出去”的菜單更加豐富。
原料有了保障,調料也能改良嗎?開了8年沙縣小吃的顏發輝,2015年轉型做醬料供應商。10年里成千上萬次地調制、品嘗、再調制,他和團隊先后研發肉醬、素醬、風味醬3大類,涵蓋近60個小類、近400種規格的復合型醬料產品。醬料包裝上都注明醬料和水的精準調配比例,即便是廚房新手,也可以照著做出原汁原味的沙縣小吃。如今,這些醬料每天出貨量在5噸左右,已經成功打開英國及東南亞市場。
更要走進人心
沙縣小吃歷史悠久,相傳制作技藝肇始于漢晉之際,不但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更被譽為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
“我吃的這些沙縣小吃都是很有故事、很有歷史的美食,用的餐具、廚具也都是很傳統的,我覺得很有意思。”來自法國的美食博主米蓮娜對沙縣小吃背后的歷史文化頗感興趣。
如今,當地關心的,則是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米蓮娜?當前,三明市正努力提升入境旅游公共服務水平,讓四海游客成為沙縣小吃的“代言人”。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彭建等專家建議,進一步挖掘提升沙縣小吃文化內涵,將文化消費與美食消費有機融合,營造更多充滿文化韻味的美食文化空間。彭建說:“不僅要輸出沙縣小吃產業,更要讓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喜愛乃至認同以沙縣小吃為代表的中華美食文化。”
編輯: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