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錢芳
近年來,隨著文博熱持續升溫,原本服務于大學教研的高校博物館,也隨著對社會開放力度加大,逐步走出“深閨”,展品展陳頻頻“出圈”,“能見度”越來越高。
根據國家文物局2024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為6833家,“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館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博物館熱”成為常態的當下,從文化展示到社會參與,從專業深度到文化溫度,如何更好地融入大眾文化生活?高校博物館正在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小而特”有大看頭
“這里有個兵器王國!”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上,一位母嬰博主發布的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參觀攻略,獲得1200多個收藏,相關話題的瀏覽量超20萬。
網友們戲稱這里是“男孩子的快樂大本營”,紛紛表示“軍事迷得去看看”“是愛國教育的好地方”……
3月21日,南理工實驗小學的學生參觀兵器博物館并接受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南理工兵器博物館供圖
2024年1月起,南理工兵器博物館開始為期兩年在周末節假日對社會公眾開放,在122天的開放時間里,共接待社會公眾5萬多人次。
據南理工兵器博物館館長姜慧敏介紹,前來參觀的社會公眾多以家庭為單位,“博物館火炮展廳里陳列的自行反坦克火炮等,難得一見,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在現場表示大受震撼?!?/p>
如果說公共博物館致力于傳播文明通識,那么高校博物館呈現的就是知識的切面。“系出名門”的高校博物館,圍繞教學科研而建,與學術前沿相關,可謂一校一館一特色。
學生在中國農業大學中國飼料博物館原料標本廳參觀。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在山東大學博物館,上萬件文物大多數是本??脊艑I師生親手發掘、修復的;中國農業大學的飼料博物館里,動物的“食品多樣性”讓人大開眼界;在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的鄭和航海文化博物館,可以看到鄭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桿;南京審計大學貨幣博物館里的展品,濃縮了人類貨幣幾千年的滄桑歲月……
除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等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大部分高校博物館面積不大,有的以校史館、標本館、展陳空間等形式存在,普遍規模較小。然而“小身材”也有大看頭,特色的藏品構成、獨家的解讀角度,對許多群體來說魅力無窮。
“快看!這里有個煎鍋!”這是許多前來參觀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的人,對漢代鐵鏊的第一眼印象。
據館方介紹,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攤煎餅神器”,鐵鏊見證了小麥由粒食到面食的過程,體現了中國人飲食結構不斷進步。同時,它代表著中國冶金和飲食業的巨大分野和變化,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霸趯I的解讀下,這個鐵鍋一下子‘高大上’起來了?!币晃挥^眾說。
高校博物館不是公共博物館的“縮小版”?!靶”姟钡恼龟愔?,“小切口”的公共服務活動,讓高校博物館展現出獨特的青春活力。
3月8日,名為“春春江江花花月月”的夜場活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拉開帷幕。身著漢服的學生衣袂翩躚,伴隨著《良宵》《思泉》等中國古典名曲,觀眾仿佛走進《清明上河圖》。在線上直播的彈幕里,網友留言稱贊這是現代版的“蘭亭雅集”。
在成都理工大學旁,是中國西部首座以地學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博物館),這也是成都市人民政府與成都理工大學共建的重要文化地標項目。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在成都龍王廟正街小學開展《化石及恐龍奧秘》科普講座。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網站圖片
館長蘇濤介紹,除日常服務外,博物館還積極推動科普活動走出去,博物館的科普人員攜帶館藏資源深入中小學校,舉辦的《恐龍的奧秘》《攀登精神》《奇妙的礦物巖石》等講座主題深受歡迎。2024年,這樣的科普進校園活動共開展了50場,涉及23個學校,8500余名中小學生參與。
“我們希望融入一些故事,增加孩子們的參與度,讓冰冷的標本有溫度?!碧K濤說。
讓知識“鏈”起來
眼下,“現代的回望:非洲藝術展”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200件(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藝術。展覽自2024年9月28日開幕以來,已接待海內外十多萬觀眾。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現代的回望:非洲藝術展》現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網站圖片
“見到了很多難得一見的面具和雕像,是了解非洲一個不錯的開始?!庇^眾李女士分享觀展體驗說,“清華藝博等高校博物館,由于其背后的學術基因,策展質量一直非常高,有喜歡的展覽會第一時間來看。”
據介紹,此次展覽由幾內亞灣非洲國際藝術博物館支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清華大學中國-非洲領導力發展中心聯合主辦。除此之外,近年來,清華藝博還舉辦了《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摶埴之工: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藝術》等多個呈現多元文化與藝術交流的展覽。
“化萬物之變,以傳承致遠;攬海納之勢,以求索新創?!鼻迦A大學藝術博物館官方網站上的這句話,恰好說明了其既服務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又服務社會公眾和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的定位。
大樹底下好乘涼。高校博物館在鏈接知識生產、傳播與轉化方面,有著先天優勢。學術深度與公共廣度,讓高校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在兩個維度的延展各自精彩。
江蘇警官學院的南京指紋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題指紋博物館,目前國內權威的指紋史研究專著,如《中國指紋史》《中國指紋發明史考》等,都由南京指紋博物館主編或參編。
小指紋大學問,指紋的歷史是一部文化史、更是一部科學技術史。指紋就像科技發展的年輪,指紋博物館記錄著中國人永不停歇的創新腳步,也向人們普及著法治精神與科技創新。
針灸銅人是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里的“紅人”。在新技術賦能下,這一古代教具有了“進化版”。以館藏光緒針灸銅人為模型開發的“針灸銅人虛擬三維查詢系統”,可以讓使用者查看人體經絡循行路線,了解穴位功效、腧穴治療,還能夠進行趣味測試,讓中醫藥知識走進日常生活。
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里的“針灸銅人虛擬三維查詢系統”。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供圖
“通過館藏展示,普通大眾對中醫藥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高校博物館正在成為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需求的空間?!苯K省中醫藥博物館館長沈劼認為,除了承擔輔助教學科研的主職之外,具有專業優勢的高校博物館,是對公共博物館的補充。
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長李貞實看來,高校博物館依托學術資源與教育職能,在文化傳播、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起著橋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寶藏老師進人博”系列講座,以展覽為“活教材”,定期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通過整合歷史學、哲學、藝術學、新聞學等學科資源,多方面拓展“第二課堂”功能,促進高校文化資源的共享與知識的廣泛傳播。
“博物館不僅是知識存儲與展示空間,更應成為跨學科、多主體互動的對話場域?!崩钬憣嵳f。
辦好大學里的“大學”
連接校園與社會的高校博物館,正日益成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平臺。
一方面,高校博物館把科普課堂“搬到”校外;另一方面,萬物互聯的時代,許多高校博物館通過提升數字化水平,借由云展覽、云直播等形式,走出“深閨”,“秀”出風采。
南京林業大學樹木標本館網絡直播畫面。(直播圖片)
“這里都是我們館藏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標本。比如這個‘明星’植物——銀縷梅,最早是在江蘇宜興善卷洞附近發現的?!本W絡平臺上,一場關于南京林業大學樹木標本館的直播獲得270多萬觀看量。
在主播帶領下,網友們“走進”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標本館,感受自然的奇美?!昂苡幸馑嫉闹v解,沒想到植物也可以這么有趣。”一位觀眾這樣留言。
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看來,高校博物館是兼具教書育人與文化傳播功用的雙重載體。高校博物館既要體現其學術價值,又要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更好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從2024年6月起,宋燕與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工作人員,花費3個月時間,對南京高校里的67家“博物館”進行整體調研。
“如果這些高校博物館能夠更好地向青少年開放,他們將接觸、學習到更多歷史、文化、科技知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宋燕說。
當年9月,首屆南京高?!安┪镳^”聯展暨大學新生“第一課”活動啟動?!昂芏嗖仄繁澈蠖加形覀兝蠋熅ぞI業的科研故事,非常感人?!币晃淮笠恍律谟^展后深受觸動。
高校“博物館”因校而生,其中的藏品、展陳也承載了“大先生”們胸懷祖國、勇攀高峰、追求真理、集智攻關的科學家精神。
位于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的吳健雄紀念館,前來參觀的人久久駐足于吳健雄的筆記手稿和科研工具前,這位享譽世界的女物理學家,激勵著青年學子科學報國,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路校區的南航御風園,是一座露天的航空航天博物館。在藍天綠草的映襯下,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殲擊機、運載火箭等航空航天器熠熠生輝,而那些參與研制的前輩們也將航空報國的精神深深根植于此。
江蘇警官學院南京指紋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在服務教研的同時,一直堅持免費向社會開放,是江蘇高校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南京市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在博物館的“藏、展、研、教”等諸多功能中,江蘇警官學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寧軍麗最看重“教”,她認為高校博物館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絕佳陣地和窗口。
“高校博物館這一‘實境課堂’,是中小學生了解大學生活、感受學科魅力、規劃未來的最好方式?!睂庈婝愓f。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展示的各式收音機。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中國傳媒大學的傳媒博物館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小學教師、傳媒專家指導下,傳媒博物館組織大學生志愿者為中小學生講授“紅色廣電的榮光”“傳媒小博歷險記”等契合孩子認知和興趣點的主題課程,探索大中小一體化科普育人活動新路徑。
“目前,‘大手拉小手’的品牌效應初步顯現,圍繞媒介科普和紅色廣電等主題的系列課程,傳媒博物館從科普和思政兩個方面入手,讓豐富的科普活動充實孩子們的課外生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綜合辦主任張遵璐說。
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施光海認為,相較于公共博物館,高校博物館以其專業性、特色性、學術性而著稱,要讓高校博物館承擔起區域內傳播文化知識的職責,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機制,為中小學生搭建優質的創新研學平臺。
早在2011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中就指出,高校博物館要積極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向社會和公眾開放,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社會服務效益。
“高校博物館展覽面積大都不足3000平方米,有的還是公用樓宇的某個部分。藏品展示有限,接待能力也存在不足。”在施光??磥?,空間是目前制約高校博物館發展的一大難題。
如果說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那么,高校博物館則是大學里的“大學”。辦好這所“大學”,無疑意義深遠。(策劃:林明 參與報道:李欣 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