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中關村二小的操場上,同學們在冰球課上搶球。
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行在即,目前籌備進展如何?昨日,記者從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場記者會獲悉,目前全市有室內滑冰場37處,室外53座滑冰場地、20家雪場,以及100所冰雪特色運動學校;擁有各類冰雪專業隊伍28支,77人入選國家隊或國家集訓隊。
已成立各類冰雪專業隊28支
北京市政協委員、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孫學才在會上透露,北京冬奧會籌辦目前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他表示,近年來北京廣泛開展冰雪運動,設立了冬奧知識、冰雪運動知識大講堂,并舉辦了四屆“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2017年至2018年雪季,北京舉辦了市區級活動336項,吸引了502萬人次參與冰雪運動。
同時,籌辦成立了北京市冰球、冰壺、滑冰、滑雪協會;組織了冬奧知識進校園活動,舉辦青少年冰雪賽事。其中,最突出的是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聯賽,去年聯賽中,29個俱樂部、162支隊伍、2554名運動員參加比賽。此外,還成立了4支青少年冰球隊、1支滑雪隊伍、107支區級冰雪運動隊,注冊運動員達4554名,為后備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競技水平也在持續提高。孫學才說,北京在原來只有一支專業隊的基礎上,組建了16支北京冰雪專業隊伍,包括俱樂部在內,共成立了各類冰雪專業隊伍28支。
孫學才透露,北京有77人入選國家隊或國家集訓隊,重點在花樣滑冰、鋼架雪車、雪橇、雪車和速度滑冰,“希望到2022年,有更多北京籍運動員入圍中國代表團,在家門口發揮他們的技術水平,爭取好的成績。”
冰雪場地設施建設也取得進展。孫學才介紹,目前全市有室內滑冰場37處、41個冰面,室外53座滑冰場地、20家雪場,這些冰雪設施的建設,為冰雪運動的開展和普及奠定了場地基礎。
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冰雪產業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孫學才介紹,北京舉辦了首屆國際冬運博覽會,制定了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規劃,支持延慶區打造國際文化體育休閑旅游區,促進冰雪產業發展。
“相信通過各方努力,在籌備中無論是群眾冰雪、競技冰雪、青少年冰雪還是冰雪產業,都會有長足進步。”孫學才說。
將把冰球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
2016年,北京曾發布《關于加快冰雪運動發展的意見(2016-2022年)》及7項配套規劃(以下簡稱“1+7”文件),提出到2022年,北京將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冰雪運動服務體系,實現“1248”目標,即一張“冰球名片”、兩支競技隊伍、400億產業收入、800萬人參與冰雪運動。
“冰球項目的觀賞性和戰術配合特別有吸引力。”孫學才說,去年北京組織了職業聯賽來京比賽,基層的冰球隊伍也參加了不少比賽,2019年,將重點把冰球打造成繼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之后,又一張新的城市名片。
“兩支隊伍”方面,孫學才說,目前冰上隊伍、雪上隊伍兩支隊伍已經建立起來,如何提高運動員的成績,讓北京籍運動員在家門口的比賽中作出貢獻,將是今后著力解決的重點。
他表示,2019年,北京市政協要加強組織委員督導、視察,促進“1+7”文件順利實施。采取提案督辦形式,將委員的提案進行梳理、歸類、督辦,形成推進冰雪運動發展和普及的具體舉措,和相關部門溝通形成合力。
同時,發揮政協委員優勢直接參與籌辦冬奧會,比如體育界委員有優勢,讓他們講好籌辦故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圍繞冰雪產業開展調研,真正使冰雪產業形成健全的產業鏈,推動體育產業、冰雪產業快速發展。
“另外,我們還想繼續組織委員聽取民意,把社情民意通過政協委員反饋給相關部門,助推北京冬奧會籌辦。”孫學才說。
■ 委員聲音
市政協委員、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部常務副部長劉玉民
2020年7月前完成“冰立方”改造
冬奧會的場館建設是保證辦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硬件保障,劉玉民說,目前冬奧場館的建設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按照要求,北京賽區的國家速滑館、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等主要場館將于2020年6月前完成。
場館建設中,“水立方”變“冰立方”的改造公眾很關注。劉玉民表示,從“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轉變此前國際上沒有類似案例,且“冰立方”將承接的冰壺項目對冰的質量要求更高。
談及具體的改造過程,劉玉民說,先將凹下去的游泳池用架子搭建起來,與地面持平,然后在上面鋪設保溫和制冰等設施。值得注意的是,架子可以隨時拆除、重復利用。“也就是說,‘水立方’和‘冰立方’可互相轉化。”
按計劃,“冰立方”的改造將在2020年7月前完成。
市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干部李妮娜
發動老人、在職員工參與冰雪運動
被稱為“雪上公主”的自由滑雪世界冠軍李妮娜,自1995年開始練滑雪,在她看來,20多年間,社會的冰雪氛圍變化很大。“過去大眾甚至專業運動員對冬奧會的知曉度很低,現在已經全民知道并參與籌辦冬奧會。”
她認為,北京要實現800萬人參與冰雪運動這一目標還要付出更多努力。她建議,在職員工也可以利用休閑時間去冰場、雪場進行培訓。北京市可以考慮為市民提供更多免費場地,創造一些條件,讓大眾享受免費培訓,更多了解冰雪運動。
李妮娜還建議,發動離退休人員參與冰雪運動。像滑冰車、冰上龍舟等冰上項目,已經有很多市民參與。此外,可以為老年人量身定制雪上活動。她舉例說,冰壺運動就是老少皆宜的一項運動。
市政協委員、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
深入校園普及推廣冬奧知識
鐘秉樞表示,除了場館設施建設、運動員參賽備戰等工作外,真正助力冬奧的是推廣普及冰雪運動。
他介紹,為了助力冬奧,學校專門成立奧林匹克教育團隊,目前已經深入北京市的中小學做了上百場奧運知識普及推廣活動;舉辦模擬奧運會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奧運會的組織管理和運作。在人才培育方面,2017年起有九個專業開設了冰雪方向的課程,包括體育新聞、體育管理、運動康復等;所有學生都要在上學期間練習滑冰、滑雪,學校也在建立冰場向公眾開放。
除了上述情況,鐘秉樞認為,冬奧的文化影響往往會被人們忽略,如何通過舉辦冬奧會帶給人們向上的力量和國際視野,是各方面都應重視的。他建議,把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與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相結合,一是日常新聞報道中應多關注奧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二是把奧林匹克精神教育融入中小學常規教育工作中,讓人們更好地感受體育的力量。
市政協委員、北京石京龍滑雪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向晨
關注“后冬奧”發展 提升設施建設
朱向晨介紹,在助力冬奧方面會組織舉辦大型賽事,為地區和冬奧運營中心積累賽事經驗。同時,為了服務冬奧、儲備人才,每年培訓機關人員、學生教師等群體上冰上雪,已經持續三年,目前已培訓15000余名中小學生,每年培訓機關干部5000人次。
此外,還通過門票優惠等多種形式,讓更多人體驗冰雪運動。這兩年,來滑雪的市民越來越多,但在服務冬奧的前提下,應該關注“后冬奧”的發展,冰雪場所改擴建的提升是“后冬奧”持續的基礎,建議政府在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 許雯 周依 沙璐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