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您吃過社區食堂嗎?
近幾年,社區食堂憑借著距離較近、菜品多樣、相對平價的優勢成為一項廣受歡迎的便民舉措,全國多地都在積極開辦。據統計,2023年新注冊的各類社區食堂就超過了1700家。但與此同時,也接連有社區食堂陷入運營困境關門停業的消息出現。
據公開信息,北京、西安、沈陽、杭州等多地都出現了社區食堂停止經營的情況,有些食堂甚至開業不足兩個月即關門,上百位老人預付卡無法退款。餐費價格與成本難同步,虧損缺口逐漸加大,是社區食堂想要長久運營下去面臨的一個難題。
社區食堂虧損,其中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來吃飯的老人沒有預想的多。有的地方理論供客量12萬人,而日均實際服務量只有2.4 萬人;有的地方助餐服務中心(點)日均服務人數僅占全體老人的1.22%;有的地方全年平均下來每處每天僅服務3人次。而對于農村地區老人、一些行動不便的高齡獨居群體等有剛性就餐需求的人群,目前社區食堂的服務還無法覆蓋。
另外,部分較發達地區存在政策攀比現象,容易導致 “福利泛化”。民政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多省份提出,要實現市縣城區養老服務食堂“全覆蓋”。但過于密集的社區食堂建設,不但會導致財政資金浪費,還容易對社區周邊餐飲店形成擠壓,造成新的就業問題。同時社區食堂價格本就低廉,有些地區還會在老人有能力支付食堂消費的情況下,提出老人就餐免費的舉措,有違民生福利“兜底性”原則。
社區食堂應該貫徹民生保障“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原則。一方面社區食堂應對轄區老年人需求進行科學評估,不宜以僵化的年齡標準劃定范圍,額外新增補貼。同時要側重發展相對成本低、靈活性強的送餐服務,解決高齡獨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飯難”的基礎性需求。另一方面應對已建成社區食堂開展全面摸排體檢,缺乏運營條件的及時撤并或轉型。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各地老年助餐服務工作引導力度,防止各地為了政績搞“福利攀比”。
牽住“牛鼻子”,不再“鋪攤子”,發掘“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經營模式,才能讓社區食堂長久地服務周邊居民,托起百姓家門口的幸福。(編輯:張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