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孫仁斌
一段時間以來,冰雪運動蓬勃發展,既強健了公眾體魄,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然而,在冰雪熱的當下,一些地區和個人打著發展冰雪經濟的旗號,不顧地方實際情況一哄而上,這種“大幫哄”現象值得引起警惕和重視。
據了解,個別干旱少雨的地區,為了搞冰雪經濟,抽取地下水搞人工造雪。干旱地區水資源本就匱乏,這些水原本可以用于滿足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灌溉等需求,卻被用于“造景”帶動消費;雖然造出的雪可以融化成水實現循環利用,但大量游客游玩后的冰雪是被污染過的,如果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可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二次傷害。
部分地區盲目跟風建設雪場問題也不容忽視。一些地方看到冰雪經濟的紅利,在未充分考量自身地理條件、客源市場、配套設施等因素的情況下,倉促上馬雪場項目。結果,雪場建成后,一方面,因積雪條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難以吸引游客,導致大量資金打了水漂,造成設施場地等閑置浪費;另一方面,有的景區住宿條件簡陋、餐飲種類單一、醫療救援保障不足,靠包裝、引流把游客吸引到當地又無法妥善接待,導致游客體驗不佳,這不但不利于當地的冰雪經濟發展,連地方的形象和口碑也會大打折扣。
再者,圍繞冰雪運動產生的培訓、裝備等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隨著民眾參與冰雪運動熱情持續高漲,各類冰雪運動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其中不少機構師資力量薄弱,教練缺乏專業資質認證,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引發消費者的抱怨、投訴甚至產生糾紛。一些所謂的“教練”僅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無法給予學員正確、安全的指導,致使學員受傷風險大增。同時,部分培訓機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虛假宣傳課程效果,過度推銷高價課程套餐,讓消費者權益受損。在冰雪裝備市場,一些不良商家瞄準市場需求,仿制假冒知名品牌的冰雪裝備,以低價吸引消費者。這些山寨裝備質量不過關,在滑雪過程中極易出現斷裂、破損等問題,給使用者帶來嚴重安全隱患,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擠壓了正規品牌的生存空間,阻礙冰雪裝備產業的良性發展。
這些不良苗頭若不及時遏制,將侵蝕冰雪產業健康發展的根基。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從業者,在享受冰雪運動帶來的機遇的同時,都應從產業發展規劃、項目落地、配套設施等方面綜合考量,以更加科學審慎規范的態度來謀劃冰雪經濟發展。在追求發展速度的同時,也要更注重發展質量,共同守護好這片潔白的產業“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