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廖琳
當下,各地政府組織干部深入企業走訪調研已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毋庸置疑,政企聯動是一項暖心之舉、務實之策。企業期待政府能“量體裁衣”制定政策,政府也希望能打通政企溝通“高速路”,使企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布局同頻共振。
但筆者調研發現,在實際工作開展中,一些企業并不歡迎政府走訪,一些調研對象表面笑臉相迎,實則深感無奈,甚至心生厭煩。這是為何?究其根本,是一些干部在走訪企業過程中逐漸走偏。
——走訪“走過場”,調研成“打卡”。有的干部把企業走訪當成“打卡上班”,腳步匆匆,象征性地四處張望,拍幾張照片往工作群里一發,“向領導交差”后便“絕塵而去”。“有的走訪干部對企業的生產流程、運營細節不感興趣,對企業真正的難點、痛點視而不見。”一位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這種走訪純粹是為了證明“我來過”,而非真心實意要幫企業解決問題。
——問題“輕解決”,陷入“空循環”。有企業反映,區里的干部剛開始來企業走訪的時候,企業滿懷期待地向聯點干部反映問題,可左等右等,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一些部門單位聯點干部認為,自己也只是基層干部,“人微言輕”,給企業解決不了什么實際問題。“我們把問題反映給相關部門,解不解決得了、什么時候能夠解決,都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
——干部“忙指導”,企業“忙匯報”。2024年,一家企業反映,所在市相關單位一年檢查走訪多達65次,其中執法檢查26次,開展相關工作指導25次、宣傳走訪9次、助企紓困走訪5次,加上企業準備材料、接待、匯報等時間,確實給企業造成不小負擔。“干部頻繁到訪,企業需安排專人陪同,打亂正常的生產節奏;有時為迎合走訪,還要額外準備冗長的匯報材料,牽扯大量精力。”一家企業負責人擔憂,“如果不出面接待,是不是表示對他們不重視?會不會在以后的辦事過程中使絆子?”
多頭檢查走訪等情況本就讓企業苦不堪言,如果企業反映的問題也遲遲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企業對干部來走訪失去信心,唯恐避之不及。而一些干部認為企業“不領情”,于是服務態度大打折扣。這樣就背離了走訪助力企業發展的初衷。
為企業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應是初心之行、歷練之行、解難之行。干部聯系企業時,走訪更要走心,如此方能確保聯企工作取得預期效果。
做企業的“貼心人”。走訪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反映出一些干部思想作風不純、工作作風不實,不僅不能了解到企業的真實情況和訴求,也會影響到黨委政府在企業心目中的形象。當前,部分企業受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困擾,生產經營存在困難。干部要摒棄官腔官調,不僅要把走訪企業當作一次服務的機會,更要看成是洞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規律的深度學習。
做問題的“攻堅手”。走訪企業,核心要義在于解決問題。對于企業反映的問題,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表格里、電腦中,要精準高效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近年來,長沙市芙蓉區強化統籌協調,通過“區委書記(區長)直通車”等渠道,累計解決企業家反映的問題811個,讓企業輕裝上陣。
做資源的“調配師”。走訪干部要發揮聯絡各方的優勢,不要讓企業提出的問題走上斷頭路。部分問題涉及主體眾多,矛盾形成復雜,超出聯點干部的職責權限、能力水平。如企業反映的工程款拖欠問題,涉及復雜的債務鏈條,解決難度極大。即便無法立刻化解矛盾,干部也要努力搭建溝通協商的平臺,為后續問題的解決奠定良好基礎。(作者系中共長沙市芙蓉區委黨校副校長)
編輯:孫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