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吳燕霞
春日的重慶,網紅打卡點李子壩軌道站游人如織,游客們舉著手機沉浸在軌道列車穿樓的獨特感受中,清新的花茶香氣撲面而來。可當游客小王接過那袋看似尋常的花茶時,卻被攤主一句“168元”驚得手一抖——價簽上的計量單位故意縮小了字號,而賬單上赫然寫著“每克1.2元”。
這是部分網紅景點“價格刺客”亂象的一個普通案例。一些商家采取“隱蔽標價”“克重陷阱”“捆綁消費”的營銷方式,既傷了消費者的心,更損了城市旅游的金字招牌。當消費者維權話題隨著“3·15”臨近再度升溫,如何斬斷這些隱藏在標價牌后的“暗箭”,既關系消費者個體權益,也關系城市文旅的口碑。
近年來,“價格刺客”亂象在各地景區屢見不鮮:成都黃龍溪景區的“雪花酥刺客”事件中,商家將“每克售價59元”的“克”字縮小至肉眼難辨,消費者誤以為價格合理,結賬時卻被天價賬單“刺傷”;一把銀梳子2000元、一個銀碗3萬元,云南某景區普普通通的銀器貼上“當地傳承”“特色工藝品”的標簽身價就大漲;福建某些景區則將門票與擺渡車捆綁銷售,變相剝奪游客選擇權。
“明碼標價”本是消費者權益的護身符,卻在某些景區變了味,成為某些“價格刺客”的“合法外衣”。明碼標價下的“價格刺客”亂象,也使得地方文旅產業陷入“慢性失血”的困境。有景區因“價格刺客”事件頻發導致口碑崩塌,引發社交媒體上游客們“再美也不去”的集體抵制,極大影響了城市復游率。
相反,有的景區卻依靠誠信經營招徠更多游客,成為當地文旅的亮眼名片。重慶美心紅酒小鎮的實踐提供了鮮明例證:景區通過透明限價、成立“誠信督導辦”巡查商戶、大力處罰違規商戶等舉措,保護了消費者知情權,實現了對商家的剛性約束。2024年春節,該景區接待游客達123.8萬人次,創下接待量的新高,印證了“誠信即流量”的市場法則。
網紅景點的生命力,終究要回歸“口碑”二字。以誠信經營和優質服務重塑口碑,才是文旅發展的長遠之計。
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各地監管部門需不斷推動制度創新,通過各項舉措為消費者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例如推廣“價格承諾制”,要求景區商戶公開簽署誠信經營協議;利用數字化手段,推動景區商品“一物一碼”溯源,讓消費者掃碼即可查價格、驗真偽;建立快速維權通道,讓游客投訴“有門”、維權“有果”等等,督促商家誠信守法經營,維護公平健康的市場秩序。
以誠意贏口碑、以透明破迷霧、以監管護公平,才能讓網紅景區的“流量”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留量”,讓“網紅”變為“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