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秦黛新
又一場因網絡暴力掀起的輿論巨浪席卷了大眾的神經。
近日,一名13歲未成年人在網上對一位孕婦“開盒”的事件,讓網絡暴力和數據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事件的起因系一網友留言評論某韓國明星的行程,隨后便遭到了粉絲群體的攻擊和謾罵,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對該網友“開盒掛人”,公開曝光了其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諸多個人隱私信息,致使該網友被迫銷號退網。事件發生后,這名未成年人在某互聯網平臺任高管的父親在社交平臺發聲,向被“開盒”的當事人和公眾致歉。
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并公開他人隱私信息的行為被稱為“開盒掛人”,背后是畸形的“飯圈文化”,而隨著網絡群體對立的愈演愈烈和技術的更新迭代,現如今已逐漸演變為系統性的網暴工具,被公眾深惡痛絕。此次未成年人對孕婦“開盒掛人”的行為再次觸痛了大眾的神經,更讓人產生了極大的疑慮和擔憂:一名13歲的未成年人為何能如此輕易地獲取他人的隱私信息?個人的數據安全還有保障嗎?
經過調查,開盒信息來自海外的“社工庫”,即一個通過非法手段收集個人隱私信息的數據庫。事實上,通過海外“社工庫”非法獲取他人隱私信息已不是個案,此前已有多地警方接到侵犯公民隱私的報案,嫌疑人都是通過“社工庫”來獲取他人信息。這些數據庫通過非法爬取、交易獲取海量信息,門檻低、易得性高,用戶只需支付少量費用,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到他人的真實信息,進而實施精準的網絡暴力。“社工庫”及其背后的黑色產業鏈已嚴重侵犯公民的個人隱私權,成為網絡空間戾氣的背后推手,對其進行嚴厲打擊已刻不容緩。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數據安全隱患。從個人信息被竊取、倒賣后的精準營銷,到層出不窮的電信詐騙,再到已引發多起悲劇的網絡暴力,對個人隱私信息在網絡上“裸奔”的焦慮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是否會再次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而引發新的信息安全危機,也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個隱憂。
信息安全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必須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任何形式的個人信息買賣,對于長期存在于飯圈里的“開盒掛人”行為也必須嚴懲。唯有筑牢法律防線,筑起守護合法隱私權的堡壘,才能盡快撥開籠罩在每個人頭上的烏云,真正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朗,讓每個人都能安心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