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近年來,馬拉松熱席卷全國,據《2024年中國路跑工作報告》數據,2024年全國累計舉辦各級各類路跑賽事749場,總賽事規模達704.86萬人次,較2023年同比增長100萬人次,以馬拉松為引領的路跑賽事已經從大眾化、體驗化、參與化的單一賽事產品,向專業化、品質化、融合化的綜合方向發展。
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部分賽事出現的競賽組織失誤、賽事保障不力、跑者不文明現象等問題,對馬拉松賽事的形象和公眾認可度產生了負面影響,“馬拉松擾民”、“馬拉松太亂”等來自普通群眾的“馬拉松怨言”也隨之出現。
面對怨言,不能置之不理,也不可因噎廢食。一方面組織方要厘清怨言的來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持續提升組織服務能力,最大限度滿足跑友、市民等各相關方的要求和呼聲;另一方面也無需過分放大,被個別低素質選手和觀眾等幾顆“老鼠屎”攪了一鍋好湯,不必就此視馬拉松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
仔細梳理可以發現,“馬拉松怨言”的發生不外乎兩種緣由,一是賽事服務保障粗放,精細化運營水平不高,二是參賽者對競賽的嚴肅性、規則意識認知不足,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看作一場馬拉松的“硬件”和“軟件”。在持續提升服務保障,加強精細化運營的同時,倡導更健康的跑步文化也迫在眉睫。
健康的身體、良好自律的生活方式、堅忍不拔的意志錘煉……說起跑步的意義,每個跑者都有一籮筐。當馬拉松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無論是跑友還是主辦方,似乎都開始越來越卷,“卷”一方面是追求更好的外在體現,另一方面似乎也有偏離初心的危險,甚至有時候該卷的不卷,不該卷、不必卷的地方變本加厲,比如無限攀比的參賽包、比賽誰薅參賽物資羊毛更狠等等。
或許大家也應該回想一下,自己跑步到底是為了什么?而就整個行業來說,我們需要更健康的跑步文化,這需要城市、賽事組織運營方、跑友等各方面齊心合力,一起來建立、維護健康可持續的跑步文化。
跑步不必很卷,健康方是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