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10多萬份偽造國家部委的“紅頭文件”堆積在倉庫,等待通過快遞包裹發往各地,以此為詐騙團伙“引流”……這是不久前江西省新余市公安局在搗毀一造假窩點時發現的情況。
近年來,不法分子冒用國家部委、中央企業名稱,偽造“紅頭文件”,虛構“國家政策”,編造“國家工程”,實施詐騙行為。相關案件正呈多發高發態勢,不僅損害群眾財產安全,更嚴重危害黨政機關的公信力。
“紅頭文件”類詐騙呈高發態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在新余市公安局打掉的窩點中,10多萬份此類偽造的“紅頭文件”被裝在一個個編織袋里。民警調查發現,他們借助快遞渠道,將這些“紅頭文件”發往全國各地,就是為了配合電詐窩點,誘騙收到文件的人打款付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學院教授劉為軍說,犯罪分子往往根據國家政策,有針對性地設計騙局。在多地公安機關偵破的案件中,以“國債發行”“鄉村振興”“南水北調”“智能電網”為名的詐騙較為常見。
在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公安局2023年偵破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團伙偽造國家部委和央企的“紅頭文件”,編造出一個造價60多億元的水利工程實施招標詐騙,涉案金額1500多萬元。
2024年9月,商務部發表聲明,有不法分子精心偽造“商務部辦公廳文件《關于以舊換新惠民款補貼發放的公證通知》”,并假借商務部及其下屬機構之名,組織直播宣講活動并收取公證費用。
辦案民警介紹,以“申領扶貧補貼”“辦理平臺退款”等為名偽造國家部委“紅頭文件”實施詐騙的團伙,大多通過非法途徑購買個人信息,精準選擇詐騙目標。
此前,江蘇省張家港市一位市民在某平臺投資,因“爆雷”損失投資款,后來收到一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寄來的“紅頭文件”,稱正在為部分投資者辦理退款事宜。這位市民信以為真,按照假文件的要求進行操作,最終被騙6萬余元。
精心制造話術,“劇本”真假難辨
在東部某地公安機關偵破的一起虛構“國家項目”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長期對受害群眾進行所謂的“培訓”,讓大家深信該虛假項目的“國家背景”,涉案金額達1400余萬元。辦案民警表示,“紅頭文件”“國家項目”在很多人心中有天然公信力,犯罪分子抓住這種心理,以此設計劇本實施詐騙,預防打擊難度較大。
2024年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在天津正式掛牌成立。僅一個月后,該集團就發布了一則打假聲明,揭露不法分子冒用其名義進行非法金融活動。劉為軍表示,不法分子不僅騙取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還利用央企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實施商業欺詐。
2023年,中國稀土集團發布聲明,稱有不法分子以“東方稀土”之名假冒中國稀土集團所屬企業,違法開展資金盤投資等活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顯示,已被曝光的假央企多達823家。這些名單明確,相關公司及其下設子公司均為假冒國企,與中央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
半月談記者在一份警方展示的虛假《專項扶貧資金發放通知書》中發現,文件頭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文件”的紅色大號字體,落款處卻是“中央財政部”的字樣,正文字體、字號和相關表述也很不規范。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馮俊偉說,許多偽造的“紅頭文件”漏洞較多,但很多群眾對此難以有效辨別,加之一些受害人有快速獲取財富或解決自身資金的需求,極易受騙,源頭預防難度較大。
不法分子精心制造話術,線上線下同步詐騙,讓部分受害者深信不疑。受訪民警表示,一些不法團伙借助當下時事政治、民生熱點包裝話術話本,還開發虛假的官方App,組建聊天群,并安排工作人員對接,精心圍獵受害者。
半月談記者在一份假文件中看到,收到文件通知的群眾有資格在某資金存管平臺領取300萬元的扶貧資金。該文件注明,可以通過QQ聯系審核小組在線申請,或者用手機瀏覽器輸入“官方網址”申請。
2024年5月,云南省曲靖市一名群眾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份所謂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申領扶貧補貼的“紅頭文件”,按照提示加入QQ群。群里成員都是“托兒”,“精彩表演”營造出“很多人都能成功申領”的假象。這名群眾按照指引下載了一款名為“扶貧”的App,幸好正要轉賬時,被及時勸阻。
聯動形成有效打擊治理態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條規定,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辦案民警表示,偽造國家部委、央企“紅頭文件”實施詐騙危害巨大,相關案件涉及環節多、涉案人數廣,案發地公安機關難以實現全鏈條打擊。很多案件雖被偵破,但犯罪團伙的核心成員并未傷筋動骨。他們建議,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打掉一批此類案件的全鏈條犯罪團伙,以此形成強大震懾效應。
據調查,偽造的“紅頭文件”主要通過網絡、物流分發投送,切斷其傳播渠道,可以有效防范此類案件發生。專家建議,對網絡上傳播的偽造“紅頭文件”,及時進行源頭封控和轉載限制;同時,對通過快遞郵寄偽造“紅頭文件”的個人,加大信息倒查力度,并嚴打“推流”組織。
當前,辦理此類案件的公安機關與有關部委、央企之間尚未形成有效聯動機制。未來,公安機關與被冒充的國家部委、央企可加大信息互通,及時發布預警,形成齊抓共管的治理態勢。(采寫記者:楊文、劉懿德、賴星、 蘭天鳴、王研、姚湜)
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