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郭方達 戴威
近年來,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深入推進,各地高校注重在“破五唯”中突出“立新標”,著力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教育評價標準更為多元、科學。近期,半月談記者走訪多所高校發現,“破五唯”改革成效顯著,但不少“青椒”(高校青年教師)在更多樣的考核標準要求下,壓力卻不減反增,擔憂陷入“科研短期主義”。
“腦子最靈光的時候沒有精力出成果”
面對領導的要求,什么任務都敢接、什么工作都會做;對于領導重視的事情,不管能不能完成,都先表態“沒問題”。不少青年教師認為,做科研本應向“專家型學者”努力,但如今在“非升即走”和名目繁多的考核標準下,自己卻成了“全能型臨時工”。
“考核確實多元了,但要做的任務也更多了。”某高校一位教師告訴半月談記者,相較于過去相對單一的考核標準,如今要求“干啥啥都會”,一些志愿服務、企業課題、基層工作等都納入到職稱等考評體系內,自然“壓力山大”。
“有的時候都會忘記,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研究的。”一位青年教師表示,一些高校也出現“996”現象,但依然沒有充足的精力投入科研。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當下部分青年科研人員主持項目機會少,在參與項目過程中或要處理課題組填表、報銷等行政性事務,或被派去參加各種非科研性質的會議、活動等。
多位受訪者表示,在日常工作中不斷被要求填報各種評估表格、撰寫報告等,使得教學科研本職工作遭受擠壓,職業發展目標出現偏移。還有高校老師表示,本土博士留校往往需要承擔許多非科研任務,而留洋歸來“就算不太參加學校事務,一般也沒人會說你”。
年齡和科學創造力關系密切,大多數科學家的科學創造力高峰是在中青年時期達到的。“腦子最靈光的時候沒有精力出成果。”多位受訪青年科研工作者表示,這個時期往往也是經濟、心理壓力最大的時期。“自己常做‘紙面科研’‘表格科研’,就是沒精力做長期科研。”一位青年教師直言,“指標太多,工作都可能保不住,還談什么搞科研?”
發論文時“求熱”,轉成果時“遇冷”
青年科研人員被文山會海、表格報告“捆住手腳”,實際反映出評價體系與創新規律的錯位。在具體科研工作上,青年教師群體期待優化人才使用機制,提高資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破解選題難、資源難、轉化難的困局,持續釋放科研活力。
一面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熱門領域的“過度競爭”,一面是基礎學科的冷清和成果轉化的困境,這是許多“青椒”們的共同感受。一位入職某高校不滿一年的青年教師表示,為保科研項目的命中率,寧可放棄長期積累的冷門方向,選題陷入追熱點、蹭熱度怪圈,而熱門領域卻出現“模板化創新”“跟班式科研”等現象。
2024年8月,《中國科學基金》刊文指出,近年來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率(資助項目占接受申請項目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由2013年的25%下降至2022年的17%,部分學科方向甚至下降至10%。較低的資助率或將催生科研人員在項目申請環節產生過度競爭,不利于基礎研究的健康發展。此外,多位受訪青年科研工作者表示,在項目評審等過程中,“打招呼”的情況并不罕見,“是誰的學生”有時比“做什么研究”更為重要。
“即便申請到項目,實驗設備也得排隊。”某高校一位老師告訴半月談記者,青年教師項目經費緊張,要做實驗只能在凌晨、中午等其他團隊不使用的空閑時間“蹭設備”。
考核導向要求下,重論文輕應用導致出現一批“紙面成果”,而缺乏市場洞察和創業經驗的青年學者,即便手握技術項目,也難跨過小試中試的資金資源鴻溝。“很多年輕學者不了解市場真正需要什么,做出成果也不吆喝,最后造成產學研對接的‘雙向嫌棄’。”某高校一位負責對外合作的辦公室主任認為,項目結題后向市場再延伸一步的工作缺乏牽頭主體,實驗室到生產線之間仍然“缺環斷鏈”。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青年科技人才應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中堅力量。受訪專家認為,要將教育評價改革推向深入,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讓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構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創新生態。
南開大學教授祁艷玲等學者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項目的長周期資助,延長整體考核年限,允許“失敗”,并回歸“預聘-長聘”的制度理念,篩選有學術志向和潛力的青年學者,讓他們專注研究領域或擴展新的跨學科方向。一位科研機構工作人員建議,可以建立科技人才“代表作”制度,鼓勵科研人員提交最能體現其學術水平和貢獻的成果,突出關鍵成果的價值。
當前在科研項目評審過程中,同行評議的標準和流程仍不夠規范,評審過程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機制。安徽工業大學校長曾杰建議,明確同行評議的標準和流程,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建立評審專家信用檔案,對違規行為嚴肅處理,減少人為因素干擾。
引導科研資源、市場資源向更多“潛力股”傾斜。河北工業大學副教授張健新建議,可通過青年基金、設備共享等形式保障青年群體的科研資源。對于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可開展“科研結對”,通過共同攻關、共享經費等方式,彌合區域之間的科研勢差。天津醫科大學副教授李春雨建議,針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不會轉、不想轉等現實情況,加大“企業導師”等模式試點推廣,開展體系化的“科研項目經理”培訓,助力青年學者提升科研及產業化能力。
編輯:孫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