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許玲 賈龍達 李昕嶼 龍建平 古再努艾買
職業技能競賽成績,逐漸成為衡量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學生技能水平和院校聲譽的重要標準。“一賽定乾坤”導向之下,教育資源向少數參賽選手傾斜,普通學生的實踐機會顯著減少;教學內容側重于短期技能訓練,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與長期職業發展需求。
過度競賽化加劇了功利化傾向,容易降低教學質量,并使競賽內容與行業需求脫節。當前,亟需重塑職業教育評價標準,摒棄“唯競賽論”,提升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同時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分配,賦能全體學生發展。
“賽場英雄,職場迷茫”
近年來,職業技能競賽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促進產教融合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競賽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部分職業院校對競賽的過度依賴日益顯現,導致了唯競賽導向的異化現象。
資源配置嚴重失衡。一些職業院校為了在競賽中拔得頭籌,不惜動用大量經費、師資和設備,重點培養少數競賽選手,形成“舉全校之力”的備賽模式。部分院校甚至削減正常教學內容,將核心課程壓縮為與競賽直接相關的技能訓練,使得大多數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充分培養。
競賽導向的教學模式削弱了職業教育的全面性。競賽訓練側重短期高強度技能強化,訓練內容與行業實際需求脫節,使得學生只擅長特定的比賽項目,而缺乏多元職業能力。這種“賽場英雄,職場迷茫”的現象在企業招聘中屢見不鮮。部分企業反映,一些競賽獲獎選手雖然技能精湛,但實際工作能力有限,難以適應真實的生產環境。
功利化傾向加劇,影響教育生態的健康發展。一些職業院校和教師將競賽成績作為獲取資源、職稱晉升和行業認可的關鍵指標,甚至出現違規選拔、競賽造假等不良現象。一些競賽不再單純是學生鍛煉技能的機會,而是成為學校打造品牌和爭奪資源的工具。
值得警惕的是,職業技能競賽在某些情況下受到特定企業的變相“綁架”,進一步加劇了競賽的異化。一方面,由于許多競賽項目依賴特定的高端設備和軟件,部分設備廠商通過賽事規則的設定,不斷推高技術門檻,迫使職業院校頻繁投入資金進行設備升級,以滿足競賽要求。這種不斷增加的投入,不僅加重了學校的財政負擔,也削弱了職業教育體系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許多大賽評審專家的組成往往包括設備供應商代表,使得企業在競賽評獎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這種利益捆綁使部分比賽的公平性受到質疑,也讓職業教育的競賽評價體系逐步變味,從人才培養的良性競爭墮入商業利益裹挾的秀場。
是什么助長了“唯競賽論”
評價執行體系走偏助長了競賽導向。近些年,全國上下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技能競賽逐步成為衡量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然而,由于部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競賽成績被過度放大,成為院校排名、財政撥款和評優評級的關鍵因素,導致職業院校“唯競賽論”現象愈演愈烈。部分職業院校甚至調整招生策略,將競賽獲獎作為招生宣傳的賣點,而忽視了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資源獲取渠道單一,學校過度依賴競賽成績。相比德國、芬蘭等職業教育體系成熟的國家,我國職業院校的經費來源較為單一,主要依賴政府撥款,社會資本和企業投入比例較低。在這種情況下,職業院校往往傾向于通過競賽成績獲得政策資源支持,導致教學資源高度向競賽選手集中,進一步影響了教育的均衡。
象征資本驅動下的競賽化風潮。競賽成績不僅代表學校的聲譽,還成為資源爭奪的砝碼。部分職業院校不斷累積競賽獎牌,提升學校排名,以獲取更多項目支持和行業認可。這種象征資本驅動的競賽化傾向,使得競賽不再是教學輔助手段,而成為院校運營的核心目標。
聚焦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責
——優化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多維度考核機制。教育行政部門應調整職業院校的考核指標,降低競賽成績在學校評估中的權重,增加師資建設、產教融合、學生就業質量等綜合指標的比重。應鼓勵院校建立內部評價機制,將學生的職業發展、創新能力、綜合素質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中心標準,避免“一賽定乾坤”的競賽導向。
——推動資源均衡配置,確保非參賽的普通學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職業院校資源使用情況的監管,防止資源過度傾斜于競賽團隊,確保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學支持。同時,應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深化合作,提供更多實訓機會,推動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強競賽與行業需求對接,提升競賽的實用性。競賽內容應及時調整,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保持同步。政府可指導各類競賽組織方加強與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的合作,確保競賽內容符合市場最新技術發展趨勢,使競賽真正成為促進就業與技能提升的有效手段。
——完善監管體系,防止競賽異化為功利化工具。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競賽監督機制,通過設立第三方評估機構,確保競賽的公平性、公正性、權威性,避免競賽異化為學校追求利益的手段,甚至淪為商業利益競逐的秀場。
職業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養符合社會和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各種技能競賽也應秉持這一核心目標。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優化技能競賽的評價體系,為中國制造和中國智造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作者許玲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賈龍達系廣州工商學院教育學院教師;李昕嶼、龍建平、古再努艾買系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碩士生)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