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烏夢達 吉寧 陳旭
一面是會展場館長期閑置,有八成的空置率;一面是部分地區不斷規劃建設超大體量會展綜合體,3年增長了400萬平方米。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在持續嚴控樓堂館所建設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和面子,從興建樓堂館所轉而加碼建設會展場所,忽視產業基礎和市場容量,導致資源浪費,加重運營負擔。
有的場館爆滿,更多場館“門可羅雀”
中國貿促會在2025年初發布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4年我國境內共舉辦經貿類展會3844場,展覽總面積為1.55億平方米,展會數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展覽面積同比增長10.1%,中國展覽業呈現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首席研究員儲祥銀表示,一線城市憑借基礎設施、人口規模、消費能力、產業資源等優勢,成為會展活動的主要舉辦地。一些省會城市和節點城市利用自身產業優勢、交通通達度和區域影響力等,會展經濟發展得也不錯。
觀眾在一處會展中心參觀展覽 任超 攝
2月下旬,隨著第36屆中國國際汽車用品及設備展覽會的順利舉行,歷時3年建設的首都國際會展中心迎來首展,共吸引近6000家參展企業,展出超18萬款產品,首日就吸引約5萬名觀眾到場。許多展商和觀眾來到展館的第一件事不是看展,而是對著飄逸的“紫金絲帶”展館造型拍個不停。
首都國際會展中心執行總經理季青說:“上半年已經排期了7場展會,簽約面積超過63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國際機床展等重點展會。”半月談記者近期多次在北京的國家會議中心采訪展會發現,各類展會排期滿滿,幾乎無縫銜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公布的展會日程顯示,4月就有近20場展會召開,展現出會展“強磁場”的吸引力。
一些受訪人士指出,雖然在政府主導、策展企業鼓勵下,展會數量穩定回升,提升了一些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部分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區不斷加碼建設展會場館,場館閑置、利用率低等問題開始顯現。
半月談記者在西部某地走訪時看到,在當地中心位置建設的會展中心只舉辦了小型的生活類展會,客流寥寥,周邊配套酒店的入住率也不高。“這里的展會不多,展商基本上待一兩天就走了。”一名會展中心的工作人員說。
根據業內專家的估算,全國會展展館的總體出租率只有20%。國際上一般認為展館“租館率”以30%為盈虧點,低于30%租館率的場館面臨虧損,低于10%可視為嚴重虧損。
過剩建設帶來“后遺癥”
2024國際會展業CEO上海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底至2023年底,中國展館面積從1229萬平方米增長至1626萬平方米,3年間增長近400萬平方米。一些業內人士指出,這些新增展館面積中有相當數量是三、四線城市建設的,供給已經過剩。
會展企業上海匯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鄭路逸認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會展占據全國會展數量的半壁江山,場館盈利能力強。中小城市的存量場館面臨極大的運營壓力,還有增量場館進入會展市場“分蛋糕”。
半月談記者查閱建設單位招投標信息、地方媒體公開報道、地方政府官網發現,不但在東部沿海省份,在中西部省份的部分城市也有會展類基礎設施“上馬”的相關信息披露,會展場所“大干快上”的苗頭明顯。
北京一個會展企業的負責人說:“從運營的經驗來看,5萬平方米的展館就足以承辦一個綜合性展會,基本能夠滿足大部分城市的展覽展示需求。而一些市縣的展覽中心、會議中心規劃面積達10萬平方米,這需要充分論證。”
受訪的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部分地方政府醉心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過度規劃、過度建設會展場所,盲目“上項目”“鋪攤子”“堆盆景”。“我們觀察到,一些地方政府但凡財政能拿出一點錢,就想方設法興建會展場館,不考慮地方資源承載力,這不是正常的市場行為。”
伴隨展館的建設,新建展館閑置與運營成本高企并存,成為一些城市展館難以擺脫的困境。一些地方修建的會展中心展會資源匱乏,已有展會的會期集中在兩三天左右,體量小、會期短,難以促成商業合作。
一些參展企業對此深有感觸。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說:“公司經常參加展會,北上廣的展會數量多、層次高,能談到大單;一些小城市的展館修得漂亮,但能促成的交易很少,我們已經考慮縮減參加非重點地區展會。”
嚴防“面子工程”
一些受訪專家和學者表示,政府有關部門要落實主體責任,合理控制新場館建設規模,統籌協調盤活現有場館資源,確保會展設施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相匹配,防止將會展場館建設異化為變相的政績工程。
儲祥銀建議,政府要落實嚴控樓堂館所建設的主體責任,加大監督問責力度,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進一步從嚴限制會展類場館的規劃和建設;建立會展場館建設和運營的評估機制,強化項目審批管理和財政支出約束,對于地方政府、地方投資平臺主導推動的場館建設,要提升相關土地資源審批門檻,嚴防“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反彈露頭。
一些受訪專家認為,盤活閑置場館資源,應出臺稅費減免、場地使用優惠等政策吸引各類展會活動;鼓勵各城市會展場館建立合作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策劃舉辦跨區域展會,拓展文旅、體育等活動,提高展館利用效率。
同時,應堅持市場化方向,鼓勵相同產業鏈條的展會強強聯合,增加會展權威性和影響力,降低行政資源消耗;提升展館服務能力,“一站式”滿足參會嘉賓出行規劃、會議信息、洽談會商等方面需求,增強會展服務黏性、提高服務效能。